读书需要专一,如同好色好货 《陆澄录》原文: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
读书需要专一,如同好色好货
《陆澄录》原文: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这句话的本意是要解释什么“专一”,“专一”就是专注于一件积极的事物之上,人心如果能够“专一”,那么就不自觉地明白什么是天理
读书是一件积极的行为,学者应该专心致志。怎样才能达到所谓的“专心致志”呢?一个“好色”、“好货”之心而已。
我们都知道人食五谷杂粮,必有七情六欲。稍有姿色的美女,制造精美的器具,是个正常人都会去多看一眼,多流连一会,这是人之常情,亘古未变。人之所以会流连于姿色、器具,主要是因为这些外表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感,进而满足精神上的愉悦,但是儒家认为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是有瘾的,如果不加以克制疏导,久而久之荒废掉一个人大好的时光,变成一个词叫“玩物丧志”。
所以,王阳明对待读书治学抵御外界诱惑的方式和方法上选择是“转移疏导”的方法,把对容貌的好色之心和对器具的好货之心转移到读书做学问上。也就是说,看到美女想搭讪,遇见好东西想占有的冲动转化为读书的劲头,自然读书会变得动力十足、事半功倍。
生活中或是网络上常见家长、老师为孩子痴迷游戏、提前早恋而苦恼,未成年这种对游戏和早恋的痴迷态度,便是人类潜意识当中最原始的占有欲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是要慢慢长大,很多人成年以后踏入社会,往往头等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当初没好好读书,不该逃课、早恋、玩游戏等等。此时就是给他十部手机,他也不玩游戏;送他八个美女,他也无心恋爱。因为他的心智成熟,懂得克制转移。内心那种好色好货之心,已经转变成为对人生理想和事业的追求,仅此而已。
欲学先静,静定思绪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教之静坐息思虑。
任何人,不论成人或是孩童初次学习新的事物,乃至读一本书籍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陆澄录篇章》是这样说的“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王阳明用这句话回答陆澄如何加强督促自己做学问,陆澄读书时心烦意乱的病造,实际上也是王阳明自己的亲身经历,更代表着所有人普遍存在的“读书困难症”。
捧起一半书,翻开第一页,读上两三行就开始惦记街上新开的烧烤铺忙于和朋友瞎扯闲聊,要不就是犯困恍惚。这些豪言壮语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是每个人要想深入读书之前必须攻克的第一难关。
心学当中的“静坐收心、息虑定绪”是读书治学的首要心法。在读书之前,要安静地坐在那想一想自己因何读书,要怎么读,从哪里读。把“好色、好货”之心全部慢慢地转移到当前思考的读书治学一件事情上来,才能够用力气去推着读书这扇门。
连续不断,省察克治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来,方是真实用功。
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与佛家、道家参禅悟道如出一辙,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精进的过程。
最初入门,到深入研读,有所领悟,逐渐顿悟等等没有终结尽头。每一次的收获必然暗示着有一重难关,正所谓“有一得必有一失”,如何在得失之间,不乱寸心呢?
闲来无事的时候,要多“反求诸己,躬身自省”,把内心当中那些对姿色、物欲、名利还有一丝牵挂的念头找寻出来,一一从内心当中廓清扫除,连根拔起。唯有这样,才会大快人心。
阳明先生用了“猫捉老鼠”的比喻,十分形象地向学者们呈现出“省察克治”的方法。这种形象动态的比喻,值得各位细心揣摩。
原文摘自《传习录》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