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资讯 2022年12月20日
0 收藏 0 点赞 336 浏览 3013 个字
摘要 :

目录: 1.王阳明心学四句话 2.王阳明心学四句知行合一王阳明 3.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的意思 4.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

1.王阳明心学四句话

何为四句教?四句教,亦即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2.王阳明心学四句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的四句教都揭示了些什么?儒家的心性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突出,从孔子开始,历经曾子、子思、孟子、荀子一直到陆九渊都备受关注,到了阳明更是将“心”提到了本体的高度,建立了其庞大的心学体系而“四句教”是阳明在其行教过程中提出来的心学智慧之一,乃阳明一生思想精髓的总结,阳明在他的心学体系中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如果说“良知”是阳明整个学术大厦的总依据,那么“四句教”则是其一生思想的高度概括。

3.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的意思

“四句教”是阳明在其教学中提出来的,记录在《传习录》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很显然,“四句教”“心、意、知、物”的逻辑关系是对《大学》之“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展开,那么,王阳明的四句教都有哪些文化内涵呢?四句教对我们现代人们有哪些启迪意义呢?下面就跟随哲学诗画一起来了解下。

4.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1,无善无恶心之体在王阳明看来是心体确立了善恶的依据,他将心提到了本体的层次,为后天的善恶做了先天的保障,为形下的善恶提供了形上的来源“心”在阳明的体系中有两个层次,分别是伦理层面的心和本体层面的心,这两者显然完全不同。

5.王阳明心学四句精髓

作为伦理层面的心是形下的、世俗的,当然也就是有对立的,即有善恶;而作为形而上的、超验的心则无分别、无对立,无法用善恶加以规定心体无善无恶是说心体之无分别、无对待,不可用经验层面、伦理上的善恶加以限制和规定,其超越了经验、伦理的善恶,所以说王阳明把它总结为无善无恶。

6.王阳明心学四句话心得

无善无恶本身就是一种大善,一种纯善,也就是《大学》之所谓“至善”。

7.王阳明心学四句教,你真的理解了吗

2,有善有恶意之动在王看来,心体之无善无恶犹如太极之非阴非阳,太极混混沌沌超越了阴阳,似处于极静之态,但其静中本就蕴含了动,蕴含了无穷的生机,静极而动,此一动便不可收拾,一念萌动便有了对立,便化作了阴阳、生成四象、孕育万物。

8.王阳明心学四句励志

意之动相当于佛教中说的心动,是在心体之澄明圆融状态中突然一念萌动,这一念萌动便有了分别,有了对立,这一刹那之发动便使先天无善无恶之心体开始向后天经验之善恶转化意是先验逻辑地蕴含在心体中的,心一动便是意动,《传习录》:“心之所发便是意。

9.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的浅析和意义

”意由心而发,而“意之所在便是物”,“物者事也”,事为经验界所有,即有了善恶,意动便有了善恶这就好比一个指南针或一个磁石,只要外界有干扰,它就会变化,就会波动

10.王阳明心学四句话概括

3,知善知恶是良知心之体被称为良知,良知是无善无恶的本体,是产生善恶的基础,是良知中之意动形成了善恶认识善恶才能对善恶和善恶之行为进行选择,所谓知行合一,首先要知道,了解,没有知,就不能行,即便行了,也是乱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善恶是经验的,如果我们本身就在这种经验中,先就有了善恶的立场,再去看善恶之时不自觉地带着偏颇、执见;也就是只有在善恶之外才能真正知善知恶,在善恶之外就只能是不善不恶、无善无恶。

王阳明认为唯有良知才能知善知恶,知善知恶的必定是良知那么何为良知呢?一般来说,人们都会顾名思义地,把王阳明心学“致良知”中 的“良知”理解为一般道德伦理意义上的“良心”站在一般伦理道德的立场上,说一个人没有良知,基本上就是说他没有良心,已经丧失天良,胡作非为,僭越了人们共同设定的道德伦理范畴。

基于这样的对“良知”的直观的理解,自然地,人们把“致良知”理解为,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但这只是对王阳明良知的粗浅理解更深一层的对“良知”所谓理解则是,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爱之心的人。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一生,不管在做什么,最终来讲,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灵魂磨练得更加纯粹这个层面的理解,则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赋予了超伦理,超道德的理解,明确了人生不只是庸俗地活在物质世界和伦理世界的真谛,有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意识。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良知”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平时说的良知,有着境界的区别哲学上,“良知”这个概念来源于孟子孟子的原话是“不虑而知,良知也”意思是说,人还没经过思考和考虑,就本原地知道的东西,就称之为“良知”,孟子肯定了“良知”的先验性。

所谓先验性,就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良知,是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觉,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由于它是先验的,还没有人的后天的经验意识的参杂和污染,所以它十分纯粹这就是“良知”在哲学上的本义。

在这个意义上讲,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教人在心性修炼上,去除不良的人为经验意识,复位到人的先验的本性之中去,也就是六祖慧能禅师所说的“明心见性”4,为善去恶是格物人的良知可以知善知恶,但很明显知善知恶只是其功能而非目的,为善去恶才是确立良知的目的。

因此,王阳明说为善去恶是格物,但如何理解“格物”呢?“格物”一词来源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提到格物,就不能不说下理学家朱熹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承接于司马光尤其是程颐而来程颐说:“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就是说,人内在固有的知识,要通过格外物来激发,来获取。

程颐等理学家,他们讲的是人的伦理精神等方面的知识而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的思想,指出:“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明白”也就是说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获取道德修养的相关精神知识与营养。

所以,朱熹认为,物心同理,欲明心中之理,不能只靠反省,必以“格物”为方法穷尽万物之理后,心中所具之理方能显现出来文化学者钱穆先生认为,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

朱子所谓的理,同时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

而在王阳明那里,格物重在内心对外物的观照和映像,说白了,“格物”就是“来物”,“来物”就是使物来,是什么使物来?——是“心”,来哪里?——心中是心使物来,物来到心中,心主动使物来,心所能到之地物都会与心融为一体,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王的这个观点也很契合西方哲学家康德的物自体一说)其实,王阳明的“格物”已经超越了朱熹,也超越了纯粹认识论而变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格物”,在王那里,“格物”即“正知”“正意”“正行”,落实到行动上即为善去恶。

看完了以上,你对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不是有所了解了呢?你对王阳明心学中的“格物”和“致良知”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呢?欢迎后台留言,一起和众多哲粉探讨,互动。

版权: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主在传播阳明学智慧,如有侵权之处请联系小编QQ:2253128如果您也是阳明学爱好 者欢迎投稿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12961.html

相关推荐
日本最窝囊的天皇,只因杀猪时说了一句真话,当晚便命丧黄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武林,不管是中国古时的明廷也罢,还是外国王族也罢,历史上都免不了为的是行政权而相互争夺战的。古时韩国的昭统法皇,是行政权争权的…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730
《人,诗意的栖居》这首诗的原文是什么?(良善与纯真)
在网路上看见大体上都是在说形而上学的诗歌《人意象地原野》,该书中,形而上学从提及瑞典著名诗人wound的名句已经开始,上面将收集到的书名呈上…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09
王阳明: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在处世行事上,王守仁的许多看法常常道破深意,那些所苦他们十多年的痛点,在王守仁的整本都能获得标准答案。在王守仁直言,一个人若是Satna,大…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78
把纯真和善良还给孩子(良善与纯真)
前不久,在网路上看见这种两个音频,小孩当狗狗养的龙虾,被双亲做成一道美味T2310了餐桌上。音频中,小孩看着眼前蒸熟的龙虾痛哭,爸爸却喧哗着…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154
王楚钦要有危机?梁靖崑夺冠前途明朗,国乒领军人物之争再起波澜(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排球#那么梁靖崑会比Chhindwara钦更为受重用吗?2023年的WTT名帅邀请赛果阿站已经圆满拉开序幕,5个工程项目的亚军各有归属。南…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478
宫崎骏电影:用善良与纯真去对抗混沌世界(良善与纯真)
吉卜力说:“我想通过自己的ACG,说每一个人,也许你仍未邂逅,但是那个当今世界上吗有许多迷人的东西,存活在那个当今世界是值得称赞的。” ​如…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23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