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的意思 2.王阳明心学四句话 3.王阳明心学四句知行合一王阳明 4.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
目录:
1.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的意思
2.王阳明心学四句话
3.王阳明心学四句知行合一王阳明
4.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5.王阳明心学四句精髓
6.王阳明心学四句话心得
7.王阳明心学四句教,你真的理解了吗
8.王阳明心学四句励志
9.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的浅析和意义
10.王阳明心学四句话概括
1.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的意思
据说王阳明被称为是孔子之后的大圣人,他的心学理论开天辟地,独门一户,历来被后人所称道其实看看现在的网络上,曾有位叫做稻盛和夫的企业家也讲心学,还有,我看不少人写文章,也在强调人心的作用,不知道,他们思想的来源是不是和王阳明有关。

2.王阳明心学四句话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王阳明心学到底在讲什么?1.长话短说,王阳明心学的内涵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心即理,吾心即道意识就是说人的心,就是生命认知的本源,我们每个人总是想着向外求,其实方向就错了,应该向内求,以自己的心来判断。
3.王阳明心学四句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能够用心来判断呢?其实,在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就有类似的言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说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心之本体。
4.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问题在于这四心如何能够证明呢?《孟子》的书中是没有论证的,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个假设实际上,顺着这个问题去看,王阳明的“心即理,吾心即道”也是一种假设但王阳明高明就高明在,他给了假设一种解释,一种依据《传习录》上有言:
5.王阳明心学四句精髓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就是说人的心,本来就是淳朴善良纯真的,是自然知道该做什么的,但是人心往往被外在的贪婪自私欲望等各种杂念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因此,你才要修行格物致知,以此回归自己的本心。

6.王阳明心学四句话心得
第二,在肯定了“心”的本体之后,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你既然认知了“知”,就要去做,要去实践,意识和行动要形成统一,否则,这就是一句空话,光在嘴上,没什么意思第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发扬光大,也就是“致良知”。
7.王阳明心学四句教,你真的理解了吗
也就是以此来推广,让大家都做起来这三条叠加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这是王阳明心学里面的核心实际上,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王阳明思想是以佛学为底色,以儒家经典的言论为依据,并以道家为融合,且在此基础上加以自我创新的一套大杂烩。
8.王阳明心学四句励志
他读过书,也是个聪明人,以绝顶的智慧创造出自己的一番理论,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你初读王阳明的学说,会有一种空中楼阁,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一点,我以前写王阳明的时候,也提到过。

9.王阳明心学四句教的浅析和意义
2.王阳明既然提到人要用本心来做,那么这个本心到底是一种是什么样的道理呢?其实还是很难下结论因为这套理论的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既然是假设,那么你相信,就是相信,不相信,就是不相信因此,这一点是很容易被人利用的,这就好像有个人做了坏事,人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可以说王阳明不是说了,心即是理啊,知行合一啊。
10.王阳明心学四句话概括
我就是这么想的,那就这么做喽所以你会有疑惑,虽然人要向内看,向心看,但是这个心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可以讲清楚吗?其实,王阳明学说的理论仍旧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它的本质是没有脱离过的可是,你如果没有认真读过儒释道原本知识来源,很容易陷入误区。
我们再来看这四句话,据说是王阳明先生晚年对自己心学的总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四句诗,更能说明他的思想来源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很明显引用了道家的思想,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庄子讲“无心无情才可逍遥“,人若”无心“,不再随着外界万物变化而心境变化,人方可脱离世俗的杂念之中王阳明的这句话不就是说得这个道理吗?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佛教上讲,起心动念,人的念头一出来,意识跟随着改变,从而行动发生变化,说得就是这么个理。
这句话也是这么回事第三句和第四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此”良知“说得不就是人要有仁义道德善良之心么,”为善为恶是格物“,既然知道有良知,那么就要去做,这不明摆着还是儒家圣人思想吗?所以说王阳明的学说也不是不能读,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最好是要在了解儒释道理论基础的本源上再读,那样,你会有更好的一个认知。
不然,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3.实际上,我们再来梳理一下,王阳明和朱熹思想的发展脉络,你会发现它们似乎走向了道的两端从源头上来说,宋明理学分成了两个分支,一个是程朱理学,以理字为根本,使天理、仁政、人欲、人性内在统一起来,然后走向了政治化。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理”的意思就是万事万物之本性,我们不要讲什么感情不感情的,我们就用科学理性的精神来探究事物本质的东西,再来下结论其实从这句话本身来说似乎也没什么问题,无非就是我们要多观察事物本质的道理,遵循大道的原则,减少人的欲望。
可是,这个该存多少天理,该灭多少人欲呢?这里面可是能够大作文章的,干脆咱们只存天理,灭掉人欲好了对帝王来说,这一套理论是不是更有价值,更能够为统治民众来服务那么这样一来,人欲被压抑,人性是不是更挣扎?

因此,王阳明的学说在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的基础上横空出世,是不是容易更被一些知识分子,崇尚个性自由的人们所接受?人要向内求,以心为标准,也不是不好,但一味以心为执念,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再看王阳明曾说过的名句:“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意思就是说,人的心在观察外物,体察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的心感受到了,你所感受到的、看到的外物自然随你的感受而产生变化,但你的心若没有觉察,即便花在你身边,你也看不见,感受不到,此处强调得就是心的作用。
乍一看,句子很美,意境非凡联想禅宗六祖慧能的一句名言,有之一比:“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感受风动,感受心动,玄之又玄,妙之又妙,读起来是不是很有意境呢?然后呢,又似乎虚无缥缈,让人无法捕捉的感觉。

怎么个风动,怎么个心动嘛?其实,人们无非就是感受这句话本身带给人的美罢了从宋明理学之起,我们的哲学似乎走向了两个分叉,一则强调理,一则强调心,但回过头来看,还是在儒释道的圈子里,只不过,古人创造的概念把前人玩坏了,就容易带歪。
我个人觉得,如果要读传统文化的书,还是要读本源的书,假如是普通人,没有兴趣,不搞研究,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读熟,学有余力,再读一读《周易》了解一下更古的文化,其实已经足够了举报/反馈。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