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资讯 2022年12月20日
0 收藏 0 点赞 219 浏览 2775 个字
摘要 :

目录: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 3.知止而后有定的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意思 ……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先秦•曾子《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是指“明德”、“亲民”到“止于至善”之由所谓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个层次的学问修养次序,完全是衔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注脚。

2.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

它不但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证德道的心法修养功夫,同时也代表儒道未分家前的中国道德传统文化教学修证道德的方法与步骤《德道经•立戒》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就是修德中的止欲止妄、止恶兴善的意思。

3.知止而后有定的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意思

“知”是“止”的前提基础,“止”是“知”的必然结果“知”,就是求知学习,知德识道,知书达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万事万物的内在自然规律,遵道循德,顺应事理,无私欲邪识心中天理长存,不追逐名利,不厚聚财货,不甚爱大费,知足常乐,止欲生悔,这才是心身健康、长生久视之道。

4.知止而后有定的止

“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由“止”到“定”,是两个层次“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止”,是在明理之后,心中礼德光明,不越礼逾规,不做违背天理良心之事吾日三省吾身,时时止欲生悔,事事严于律己,循规蹈矩,做到四项行为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规范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止住自己的私心贪欲,遏制思识中的恶心妄念,以德道的力量战胜它,使之归伏于善德,使自己的心身达到至善境界。

5.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出自哪里

“定”,是修为的心志定向,人生世界观的价值取向,人生之旅的目标定向确立与终极归宿人若能明白道德之理,知道人生的真谛,决定人生的取向,将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错误世界观,改造成为正确的人生观、道生观,重塑人生之旅,再造心身性命,把握自己所当止的去处,向着人生光明的道德境界去登攀,志向便会有了奋斗的终极目标,就能勇往直前,不会误入岔道,不会在人生旅途中迟疑徘徊,故曰“知止而后有定。

6.知止而后有定下一句

”“定而后能静” —-人的志向一旦定在修德证道这个方向上,以修德为乐,以德心为上,破私立公,以守德、持德、行德、累德为宗,心中自会清静,知足为乐,随遇而安,随缘应世,一切顺自然,心中大自在即使处在当今物欲横流、浊浪滚滚的火宅中,也不被物欲所动,不为金钱名利所惑。

7.知止而后有定指的是确立什么后内心才能安定

人心中若认准了道德的定向,有了唯道德是从的宏愿大志,心中有了主张,一心向德,别无它求确立了这种大志向之后,才能排除一切私欲贪心,心中道德自然而生,道光德能与日俱增,如此心中必然常清常静,愈定愈静,没有凡心俗欲之苦恼。

8.知止而后有定中的止是什么意思

“静”是心地清静,无私无欲,物我两忘,心不随外境所牵,意不随物欲所动,无论是顺境中的灯红酒绿,不迷不惑,不贪不占,心如止水;还是逆境中的腥风恶雨,坎坷跌宕,即使面对灭顶的压力,再恶劣的外环境,都能静心以待,大志不悔,坦然面对,德一之心气贯长虹。

9.知止而后有定指的是确立什么后内心才能

这就是修养者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即安心、安静、安宁之义人的心中有了德性,自能看透世俗人生的一切,面对名利的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纷繁世界,常能止欲生悔,克己自省,不为物尘所染,不被花花世界迷心;反而是心明如镜,不为物欲所累心,随缘应世,随遇而安,一切坦然面对,除德之外,别无它求。

10.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

如此德心稳如昆仑,巍然不动,心地自安,性天光明,心身内天地必然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做人之道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不用正确的人生观定住自己的心,让私欲妄念任意张扬,被魔识邪心牵着鼻子走,终日为金钱名利而奔波,活得很累很累。

不仅心中的烦恼无一刻停歇,命运也随之起伏,身体疾病丛生,灾祸也在所难免若能定住自己的正心,清静心身,用德性修改自己的人生观,那么人生的一切都会向良性的方向发展静而后能安,心安身安,内外皆安然,何乐而不为呢?。

“安而后能虑”—- “安”是一种静心状态“虑”是处世谋事的一种思量、考虑、筹谋、规划、设想此处所讲的虑,含有谨慎周详之义是说人只有安然静心之时,遇事才能既不冒进,也不畏缩,不过又无不及,执两用中,不偏一端。

虑是一种思维,它具有两个层面,一是后天主观正识之“虑”,一是先天的无虑而无不虑的慧性自然之“虑”前者强调凡事多思多虑才能不出差错,就事物皆有阴阳两面的阳面而言是对的但万物运化之理皆是阴动为先,太极之黑决定着太极之白的运化规律,仅靠主观意识所掌握的事物表面现象去运筹,虽也能触到事物之象,但是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难以尽知事物本质中的运化根由和规律,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故而古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之训,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人只有达到心中清静安然之时,进入德一的无私无欲状态,心中一片空明之时,灵性思维才能闪现,先天慧性才能生发这种慧性之虑是不虑之虑,是一种刹那间的德心与自然万物之性相应相合的感而遂通,是接近符合自然真理的根本途径,它比人靠后天主观意识苦思冥想之虑更高远、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是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以一代万、万无一失的大智慧之虑。

只有具备了这种德性的人,在德性德能的作用力之下,才能生发出这种大慧,而决不是靠人伸手而能得来的“虑而后能得”—- “虑”字,《说文解字》曰:“虑,谋思也从思”“得”,是得其所止“虑而后能得”这个理念,也就是“得道”的同义语。

后世各家通用,唐、宋以后,佛家的禅宗以“明心见性”而得道,道家以“修心炼性”而得道,儒家以“存心养性”而得道由此可见“虑而后能得”广泛而深刻的内涵“虑”含有静心中所生发的慧性之智,是德性产生的真正的聪明智慧。

修德者既能在心中去私止欲,然后可以有德、累德、明德、行德,进而达到得道、成道、了道,至于亲民的至善之境心地无私天地宽人若能公而无私,厚德持身,心处于常清常静之中,坚持学修道德,德性就能百尺竿头,日日精进;应世遇事即能谋虑周密,接近或符合自然规律,不犯或少犯错误;以宏愿大悲心去亲善天下万民,与众生万物同心同体,舍己奉献,利益天下,在舍中不得而德,则是真得(德)矣。

版权: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主在传播阳明学智慧,如有侵权之处请联系小编QQ:2253128如果您也是阳明学爱好 者欢迎投稿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13199.html

相关推荐
日本最窝囊的天皇,只因杀猪时说了一句真话,当晚便命丧黄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武林,不管是中国古时的明廷也罢,还是外国王族也罢,历史上都免不了为的是行政权而相互争夺战的。古时韩国的昭统法皇,是行政权争权的…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720
《人,诗意的栖居》这首诗的原文是什么?(良善与纯真)
在网路上看见大体上都是在说形而上学的诗歌《人意象地原野》,该书中,形而上学从提及瑞典著名诗人wound的名句已经开始,上面将收集到的书名呈上…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05
王阳明: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在处世行事上,王守仁的许多看法常常道破深意,那些所苦他们十多年的痛点,在王守仁的整本都能获得标准答案。在王守仁直言,一个人若是Satna,大…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71
把纯真和善良还给孩子(良善与纯真)
前不久,在网路上看见这种两个音频,小孩当狗狗养的龙虾,被双亲做成一道美味T2310了餐桌上。音频中,小孩看着眼前蒸熟的龙虾痛哭,爸爸却喧哗着…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150
王楚钦要有危机?梁靖崑夺冠前途明朗,国乒领军人物之争再起波澜(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排球#那么梁靖崑会比Chhindwara钦更为受重用吗?2023年的WTT名帅邀请赛果阿站已经圆满拉开序幕,5个工程项目的亚军各有归属。南…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474
宫崎骏电影:用善良与纯真去对抗混沌世界(良善与纯真)
吉卜力说:“我想通过自己的ACG,说每一个人,也许你仍未邂逅,但是那个当今世界上吗有许多迷人的东西,存活在那个当今世界是值得称赞的。” ​如…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20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