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知行合一原文全文 2.知行合一原文全文天地生 3.知行合一全文及解释 4.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5.知……
目录:
1.知行合一原文全文
2.知行合一原文全文天地生
3.知行合一全文及解释
4.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5.知行合一原句
6.《知行合一》
7.知行合一 出自
8.知行合一短文
9.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10.知行合一美篇
1.知行合一原文全文
【五】【原文】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①、惟贤②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 :“试举看 ”爱曰 :“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2.知行合一原文全文天地生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③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④’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3.知行合一全文及解释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4.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 ,是甚么意 ?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5.知行合一原句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 :“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6.《知行合一》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7.知行合一 出自
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8.知行合一短文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注解】①黄绾,字宗贤,号久庵,浙江黄岩人,官至礼部尚书,师从于阳明。
9.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②顾应祥,字惟贤,号箬渓,浙江长兴人。官至兵部侍郎。师从于阳明。③恁,如此。④恶恶臭,《大学》中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10.知行合一美篇
严思说:一《传习录》第3条提出“心即理”,第5条点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立言宗旨领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须注意“知行的本体”这个非常重要的提法阳明先生曰:“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
所谓本体,即“知行的本体”从“知行的本体”上说“知”,“知”即“性”;从“知行的本体”上说“行”,“行”即“道”从“知行的本体”上言“知行合一”,则知行本来不贰,而不是分别有一个“知”与一个“行”,从外面去合一。
从义理上领会“知行合一”的宗旨,即《中庸》首章所谓“率性之谓道”,从“体”上言“性”——大本之中,从流行发用而言“道”——达道之和,道即性,性即道,体用不贰孔门之学乃为己之学、成德之学,《大学》从三纲八目分疏开来,但全篇不过围绕一个“学”字而展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什么连用两个“明”字?因为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不可向外义袭而取之同样,光明也不能从外面袭取而来,而是要反求诸己,从自家性德中生发出来后一个“明”字,暗示着光明为自家性德本具,同时意味着前一个“明”字,须向内用功夫,不假外求。
其实,《大学》格物功夫就是两个“明”字逐渐合一的过程前一个“明”作动词,为修学功夫,属于“行”,如《中庸》云“自明诚,谓之教”后一个“明”为本体(或本体之发用),属于“知”,如《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
阳明先生曰:“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知行合一”非阳明先生立异好奇,凿空杜撰,从义理上看,《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与《中庸》首章“率性之谓道”,两句都蕴含着“知行合一”,只是没有把这个命题给点出说破而已。

二《中庸》立论高于《大学》,全篇贯穿着“率性”与“修道”两条主线,似乎对“率性”“生而知之”“诚者”“至诚”着墨较多须知,《中庸》举“生知”目的是为了阐明“学知”,而不是相反,决不是要以“学知”为参照来映衬“生知”之高明。
“学”必然在向“率性”进发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求其放心”,表现为向心体上自反,才成其为“学知”“学知”趋于极致就是“率性”,“学”如不能上达,向“率性”靠拢,就不进则退,沦为向外袭取,孔子所谓“多学而识之”、“多见而识之”,此是“知之次也”。
领会“知行合一”所蕴含的义理,除了要注意“知行的本体”这个说法外,还要着重体会阳明先生为什么要点出“知行合一”这个命题,用意何在?从境界上看,“知行的本体”与“生知安行”对应;从功夫层次上看,“知行合一”与“学知利行”对应。
其实,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目的是为孔门之“学”补偏救弊,纠正先儒之学务外而遗内的倾向《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极高明而道中庸,其“道中庸”的一面即落实为以“生知安行”说“学知利行”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其良苦用心也是以生知安行——知行的本体,来说学知利行——知行合一。
“合”不是机械的动作,犹如粘合两个物体似的,而是要从尽精微这个高度去领会“合”字的涵义正如《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需要结合“阴阳不测之谓神”一句来解读,才能穷尽其义天之道通过一阴一阳而得以展现,但此“道”决不是阴了又阳,阳了又阴这么简单交替下去。
阴、阳是“二”也同时为“一”,或者说一阴一阳之“道”即阴阳不测之“神”,道即神、神即道阴阳之变化,神妙莫测,以至于当下不知是阴还是阳所谓阴阳不测,究其本质乃是体现此道精微至极,“道”不精微至极,则不成其为“道”。
如从尽精微这个高度去解读这个“合”字,一言以蔽之:“知”合于“行”,其实是让“知”自身更加明觉精察,以至于回到良知本体;“行”合于“知”,乃是让“行”自身更真切笃实,乃至成为良知本体之流行发用正如阳明先生所言:“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三知行合一,不是由“二”合“一”,不是从外面去整合,一劳永逸、一次性完成的动作,而是知行并进、交养互发,在连绵不绝中“知”与“行”相互成就对方阳明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
既然真“知”,必然落实为“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可以反过来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虽然从文辞上看是要让“知”过渡到“行”,从义理上去领会,却是让“知”更加“知”之明觉精察,乃至完全回到“知”自身中来。
“知”不向外发散放溺,不穿凿,不自私用智,则此“知”即“性”,所谓“复那本体”一旦说知行合一,就说明此“知”与“行”都不够圆满如分述之,则“知”还不是“性”或良知,“知”需要在与“行”的不断转化与相互过渡中,以“行”为中介而成就“知”自身。
,使“知”变得更加精粹,越来越明觉精察,进而逐渐接近于“良知”“行”也在与“知”的转化中以“知”为中介而成就“行”自身,使得“行”越来越真切笃实,进而合于“道”“学知”趋于极限就是“性”或良知,所谓“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利行”趋于极限就是“道”,如阳明先生云:“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
从知行合一、知行交互意义上,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既然知行交互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如果把“知”与“行”分别看作成就对方的中介,那么“明觉精察”与“真切笃实”应该分别归属于“知”与“行”。
当然,“知”越是“明觉精察”,“行”越是“真切笃实”,知、行越是不可分割,最后均回到“知行的本体”

四阳明先生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知是行之始,这是说“行”须以“知”为发端,“知”合于“行”反之,则如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孟子云“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成,这个“成”字需要特别注意成者,终也,与“始”字呼应“行”不仅是“知”的功夫,在终位处,“行”又回到了“知”《中庸》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在阳明心学这里,“知行合一”应表述为“知者,行之终始”。
“知”为“行”之始,也为“行”之终,不“知”则无“道”《传习录》225条:“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此条阳明先生似乎是主张先“知”而后“行”,刘蕺山先生认为,“此是先生渐教,顿不废渐”但问题是,如果真是渐教,为什么阳明先生又以“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作总结?“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须注意,从此句不仅要读出“知者行之始”,即“知”转化为“行”,还要读出“行者知之成”,即“行”又转化为“知”。
所谓“扩充到底”,乃“行者知之成”之义,唯有扩充到底,才算是“成”“知”转化为“行”,“行”又合于“知”,最终归于“性”,对应“学”之深造自得义“知”与“行”首尾相接、互为终始,对应“学”之内外交互与连绵恒久,此正是知行合一之要义。

五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人人都知道为人须孝、弟,日常却不能孝、不能弟,阳明认为“此已被私欲隔断”知与行之间有私欲隔断,其实是“知”自身不能向自性上反,而是向外放逐,孟子所谓“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其结果是“知”不能明觉精察,不能持存下去。
同样,“行”被私欲隔断,则不能左右逢源,孟子所谓“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因为“行”不能真切笃实,故“行”也不能持存下去对于“知行合一”,阳明先生说:“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知行合一”落在修学功夫上是真切著实的,但此理难以言表研读《传习录》第5条,就会发现阳明更多地从感觉、知觉层面来阐述义理,后人阅读文字,须做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领会“知行合一”之宗旨,须以意逆志。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曰:“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这个“如”或“犹”字吃紧,只是取“德性”与“食色”之间的某种近似义。
德性与诚意功夫难以言说,而食色为人之本能,为接引后学,古圣贤不得已以食色来比喻修学进德与诚意功夫阳明先生曰:“《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然而这只是阳明方便设教,决不能把“知”理解为感觉或概念层面的觉知或知道,不能把“行”局限为耳目四肢之行为以及好恶等情感层面的心理活动如此“知”与“行”是无法合一的,即使能合一,但说知行合一,也无实际意义。
知行合一为阳明先生立言宗旨,所站的高度不同,目的是为儒家学问功夫立一个根本,学者须返回心体或性体这个高度去领会此立言宗旨。(严思撰文)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