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知行合一原文全文 2.知行合一原文全文天地生 3.知行合一全文及解释 4.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5.知……
目录:
1.知行合一原文全文
2.知行合一原文全文天地生
3.知行合一全文及解释
4.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5.知行合一原句
6.《知行合一》
7.知行合一 出自
8.知行合一短文
9.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10.知行合一美篇
1.知行合一原文全文
可能我们众所周知的是阳明龙场悟道,也知道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朗朗上口故事性的东西,不应该是我们读书仅仅有的目的和态度,浅尝辄止固然能解一时之渴,当大病来临,你只能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阳明是怎么悟道的?怎样才能“致良知”?怎样才能“知行合一”?怎样才能“致良知、知行合一”。
2.知行合一原文全文天地生
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圣人之路其实就是普通人之路,不同的是他们会高高山顶立,同时还会深深海底行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这期要聊的四个内容

3.知行合一全文及解释
宋朝的朱熹很推崇《大学》,将其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作为古人读书做学问的次第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字,人要了解每一件事物的理才能达到知。
4.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单凭这一点朱老夫子就犯了两个错误,第一,天下的事情多如繁星,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怎么能穷尽事物的理呢?庄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你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定会失败的。
5.知行合一原句
第二,单纯这样追求知识却不去实践,这样也丝毫无用 阳明思想精华是 致良知、知行合一 而解释这两个词的有三句话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6.《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而我们的这一期的文章就从这四句话开始延伸,这其中难免会有枯燥和颠覆,你们保持一颗平常心来读就好。
7.知行合一 出自
致良知 良知这个词看起来熟悉而陌生,我们似乎遗失了很久,它是一切行为的动机,如果没有良知,就会麻木,麻木了就会不仁痛哭流涕是有良知的,冷漠与麻木不仁是很可怕的教育的良知不是教书育人,而是就业挣钱,学生杀老师就很正常;医疗的良知不是救死扶伤,而是挣钱编制,医患矛盾、疫苗事件就会屡见不鲜;公职人员的良知不是服务大众,而是升官发财、业绩形象,官民矛盾也不必大惊小怪;商人的良知不是义中取利,食品安全、住房保障都是无稽之谈。
8.知行合一短文
这些加起来就会让这个社会没有了良知,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就会接踵而至,这些种种就会反过来变成社会矛盾,变成那些报复社会的借口

9.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阳明告诉我们四句话,只有这样做才能“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能善能恶,要达到良知就要对我们所涉及到的事物实行为善去恶这说起来非常简单,但要做起来是很难的,我们一说起要怎样怎样的时候,可能回应最多的就是三岁小孩都知道。
10.知行合一美篇
但很多事情不都是三岁小孩都知道,八旬老人做不得吗?孙子拉回闯红灯的奶奶,因阻止插队却遭爷爷狂揍的小姑娘,这样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但现在问题来了,知善知恶就是良知,那么我们怎么去知善去知恶呢?良知又怎么能在知善知恶的情况下显现呢?这些问题阳明还是不太究竟,这或许就是后世一提起他的理论就会第一反应出唯心论的原因吧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们怎么“知”这个世界的。
首先是大千世界各个事物主动呈现的样子,对于我们来说这称之为“所知”这是高楼、那是大河,蝼蚁的生命很短,彭祖的寿命很长等等其次是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去主动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能知”。
因此“所知”、“能知”,就构成了这个“知”但是这样构成我们的知就是真知吗?不尽然 首先是“所知”,你说30层是高楼,但相对于100层的就是矮;你说蝼蚁生命很短,但相对于“朝菌不知晦朔”,它就很长寿;你说彭祖活了800岁是长寿,但相对于上古以八千岁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岁为一个秋季的椿树,他的寿命就很短。
大多数事物不会主动呈现出原来真实的本质的,就如你所看到的被过滤掉的新闻,如果拿“所知”当做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个标准,就会陷入“所知障” 其次是“能知”,眼看为色,耳听为声,鼻闻为香、舌尝为味,身感为触,意思为法。
我们由这“六根”这感知就构成了色、声、香、味、触、法这“六识”的认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个五十步笑百步的词语,因为你眼见的不一定为实你说这是绿色是对,色盲患者说这是蓝色也没错你说榴莲很臭,他说那很香。
等等等等,到底我这个慌乱的无标准的心哪一个才是真的呢?佛法告诉你要“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住”呢?就是你在“六根”上住了“贪、嗔、痴、慢、疑”这五毒,那就顺理成章地使你“六根”产生的“六识”不是真实的。

怎样才能“无所住”呢?就是去掉这“五毒”,当你去掉了“五毒”,真实的心就自然显现了但佛教不会教你去直面“五毒”,而是通过修行,修行达到了,五毒自然褪去,五毒褪去,光明心自然显现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修行呢?佛法告诉你要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将自己财物布施于他人,贪心自减;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法律法规要求自己,嗔恨心自减;学习般若智慧,痴心自减;持戒、忍辱,慢心自减;精进、禅定,疑心自减 做到了这些,我们就会知善知恶,就会致良知知行合一
行的功夫是何其重要,而又有多少人是光说不练呢首先我们来看阳明的第一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认为知和行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顺序,当你有知时,这就已经成为一种事实,而这种事实早已有行的意思在里面。
比如某人知道孝,知道悌,必定是已经行孝悌之事知而不行是未知,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心里知道孝悌,却不做孝悌之事,那就是未知就如很多人认为自己给父母好吃好喝供着就认为是孝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单纯是这样就和养家禽无区别,没有带着尊敬心去养,那就是养而不孝,是为畜生也。
这并不是知而未行,而是从未知罢了,如果是知行合一,就不会表里不一了因此这句话是在讲,知和行没有先后顺序,是同时产生,知而不行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乍一看和第一句矛盾,其实并不如此。
他是从心理历程上讲述知行合一的就如同你要划船到河对岸,但首先你要有船才行他认为想要知一件事,必须意念先要涉及到,如果没有涉及到,就不会产生知,这就是知是行的主意我们大多数知识是从书本里来,而书本知识必定是作者亲身践行考证得到,例如《史记》是司马迁历数十年时间,亲历名山大川,访问学者先知考证得来。
其实这句话也间接地告诉我们行的功夫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行而凭空臆想出来的知,也不是真知这就是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再次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拆开知和行去单独谈某一方,如果这样就会陷入极端。

阳明认为当我们的行做的明觉精察时就自然知了,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了,它是两个字同时阐述一个功夫他认为行而不能明觉精察就是冥行,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的不真切笃实就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
如果我们只是埋头苦干,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就是不知,就是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我们对每一件事都是高谈阔论,当作口头禅一样,却不敢迈出一步实践,就不是真知,就是思而不学则殆因此阳明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知行合一二者如果拆分开就会产生以下两种极端,没有良知的行,就会利用科学的手段祸害世人,地沟油没有博士水平是炼不出来的;没有行的良知,就会愚昧迷信,那些IS组织不正是这样吗?因此有两种人是极为憎恶的,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
致良知其实是最难得,良知与否,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重要标准,用我们的良知去指导知和行,那么你就会是个人格完美、生活精进的人汤飞凡:他研制出独立稳定的牛痘疫苗,将天花病赶尽杀绝中国自己的 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世界首支斑疹伤寒疫苗均出自他手。
1958年,汤飞凡受迫害自杀身亡举报/反馈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