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什么意思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 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哲理 4.知者……
目录:
1.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什么意思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
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哲理
4.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作文
5.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什么原则
6.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7.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范文
8.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申论
9.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朗读 停顿
10.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学史力行
1.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什么意思
很多人 一听到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就感觉很高深莫测 其实理解透了 你会发现阳明心学其实就是教人成长的方法论 利用这种方法论去修行 很容易改变自己 提升自己 激发自己的潜能我们先分享一个概率 “无心外之物” 很多人认为 这是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
唯心主义,是违背了马列的唯物主义思想其实不然, 所谓的无心外之物 不是说 不承认客观事物而是说 当一件事或者一个物体 出现在我们面前 就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层面通过我们的认知水平进行“加工”后 反馈出来 对这件事或这个物体的看法
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哲理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 “无心外之物”我们大家都知道 不管是什么人 只要有意识 就不可能做到绝对的 客观 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上帝视角看问题,所以 人天生的就会产生认知偏见,不管是谁 都逃脱不了所以我们在评判事情对错、好坏的时候 一定首先需要一个立场 抛开立场看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
4.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作文
比如 俄乌冲突 我们无论作何评价 其实做评价之前 内心都会潜移默化的存着一个立场 或站在俄罗斯立场 或站在乌克兰立场 或站在中国立场……不同的立场 就会反馈出 不同的情绪结果 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王阳明 说 “无心外之物”只要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 改变看问题的立场 那么就会改变我对客观事物的看法 从而改变自己情绪反馈 最后改变行动的结果
5.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什么原则
我们天底下任何事 其实都在我自己的认知里面发生变化再来说一说 知行合一 其实其实就是 帮助我们修炼内心 找到看问题的立场的方法往大的说 知行合一 是一个哲学概念如果 只是简单的理解为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那就太简单了
6.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有人认为知行合一就是认知和行为是统一的,如果这样理解大概率是错的因为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自己的认知决定的,这里知行合一的知 更多的理解为良知因为我们的良知 容易被社会的各种诱惑所蒙蔽,失去了真实的面貌,所以我们要修炼
7.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范文
很难简单的一下子解释清楚 知行合一的具体含义 可以给出一些思考的路人行为的本质是 由思想决定的 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比如有善恶之分 有好坏之分 有利己利他之分……王阳明给出了一个修炼方法 分为三个模块一
8.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申论
心即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所谓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简单的理解就是 有点像西方认知心理学 情绪ABC理论:外界事物进入到人内心,经过人认知的加工后呈现出来的情绪是正面还是负面 主要取决于人的认知水平和角度。
9.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朗读 停顿
比如 某个人 坐公交车中途发现 自己钱包丢在车站 于是急急忙忙的下车回去找,结果还是没找到,同时也因为错过了公交车 自己迟到了 ,此时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很倒霉但如果此时他坐的公交车发生车祸,车上的人无一幸免,于是瞬间感觉自己很幸运。
10.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学史力行
他倒霉还是幸运其实 并不取决于外界事物,而是取决于对这件事物的对比,当对比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他会觉得幸运,当对比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他会觉得倒霉我们试想一下,他对比的按个参照物是什么,假如我们通过修炼,改变这个参照物,是不是就等于改变了自己的观念,改变了自己的情绪。
我们学习阳明心学,知道改变内心的“参照物”可以改变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这个改变内心“参照物”的过程,我个人理解为修炼内心的过程比如 你看到一只猫 请问你为什么认为是一只猫 当你从来没见过猫 也没有从任何途径学习和了解过什么是猫,你还会认为你看到的是猫吗,答案很显然 你不知道它是猫,我们假设你从一开始接触到的观念说猫非猫 而是“狗”, 那么你看到的就是“狗”。
所以你对外界实际一切的认知 ,往往是你内心认知的写照那么改变我们自己认知维度,是不是就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是不是就可以稳定我们的情绪减少痛苦的发生让自己变的更加幸福心即理的本质就是告诉我们 ,修炼的本质是应该是。
内修 修炼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求 到外部去寻求帮助二 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修心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很多人 会说 自己知道 但就是做不到用知行合一的理论来解释就说明 自己做不到其实就是不知道。
知行合一提出最早 也有解决 朱熹认为的 先知后行的理论 但是有很多人 不做 就说自己知的还不够,所以停滞不前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该用行动去实践它若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知’就是真知。
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简单来说 知行合一 就是在行动中思考 是思考中行动 不要只做不想 或只想不做任何一件事 知和行是同时存在 同时产生又同时消失的比如你开车 真正要学会开车 一定是边学边练 边练边学 在这个过程中 知行是不分开的。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任何事情 光说不练假把式 光做不思考 又是死脑筋知行合一就是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情 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去做 最后做成了 也就知道了另外知行合一 也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凡是都有两面性 就想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有正面就一定有反面,有好就一定有坏。
任何事情都是双面性的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只抓住事物的一面去思考,一定会产生偏激的想法三 致良知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良知是人之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分 纯粹是因为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认为 既人生来就有良知,那么上面说到的 心即理 修炼内心 就可以去寻找自己本真的良知佛教认为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人的内心本来是一个铜镜 贪欲就好比铜镜上的锈迹灰尘,修炼就是吧锈迹灰尘擦去,漏出本来的面貌。
当人寻找到本质的良知后 按照良知去 知行合一的做事 那么人就达到至高的境界 这就是儒家追求的圣人的境界王阳明还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的本体 是没有善恶之分,真正的善恶 都是意念(观念)的影响。
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综上所述 知行合一 是一种哲学观念 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如果简单理解为理论加实践就太简单了阳明心学修炼的方法总结如下:。
首先 心即理 修行的方向是内修,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对时间的态度,让自己变的足够强大其次 知行合一 在修心中思考,在思考中修行考虑问题是两面的 好坏、高矮、胖瘦……都是同时存在的。
最后 致良知 守住良知的底线 分辨善恶,去除贪欲阳明心学 我理解为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思考问题的惯性思维,我们都知道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需要反复大量的练习才能初见成效所以阳明心学 目前为止 我只是远远的见到“大门”而已,所以上述解释难免显得肤浅,还请各位笔友多多指教!。
我相信经过反复的修炼 终有一天能进入这道大门……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