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2.知行合一上一句是什么 3.知行合一上一句王阳明 4.知行合一上一句下一句 ……
目录:
1.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2.知行合一上一句是什么
3.知行合一上一句王阳明
4.知行合一上一句下一句
5.知行合一的上一句
6.知行合一这句话对吗
7.知行合一前一句
8.知行合一下一句
9.知行合一,下一句
10.知行合一后面的一句
1.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根据 “《论语》中“说”字本义论析 ——以《左传》中“说”的用法倒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一文的研究,可以从《左传》中全部的95个“说”字句中科学地归纳出,“说”的文义不是喜悦,而是“敬服”,从中可以引申为表示让人信服的学说,也可表示“脱离”,这种本义和引申义可以完美地解释《左传》和《论语》中全部的“说”字句。
2.知行合一上一句是什么
过去,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读,集中在“学”、“时”、“习”争论上,而对于“说”字则没有讨论,理所当然地认为要通假为“悦”,而这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说”字义不明白,导致了“学”、“时”、“习”字义解读的论争没有判断的标准,而“说”字文义确定了,那么就明白无误地确定了,“学”指知识的学习,“习”指实践,变成了一个标准的、重要的知和行的问题,也就明白这句话成为《论语》第一句的原因了。
3.知行合一上一句王阳明
孔子就是要告诉我们,学而不行就是扯淡,就是假学习!附件: 《论语》中“说”字本义论析 ——以《左传》中“说”的用法倒推时金科(此文发表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摘 要:“说”字在《左传》中出现了约95次,根据其所在的上下文,可以分析并归纳出“说”字的本义是“敬服”,把这个“说”字的本义套用到《论语》中出现“说”字的全部18处句子,都能贯通解释。
4.知行合一上一句下一句
文中也比较了《左传》和《论语》中“说”字使用的细微差别最后重新解释了《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挖掘出了其深刻意义:学而行之才是真正的学习关键词:《左传》;《论语》;学而时习之;说;本义 ;通假
5.知行合一的上一句
《论语》[1]中多处使用了“说”字,但是其字义却不那么确定,特别是,传统上把《论语》首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毫无依据地通假为“悦”字,在文义上不够连贯,在修辞上显得重复,说明“说”字的释义存在很大问题。
6.知行合一这句话对吗
为此,作者认真研究了《左传》[2],惊奇地发现《左传》中大量使用了“说”字,其字义不是“喜悦”义,而明显是“敬服”之义本文选用《左传》作为《论语》的对比研究对象,是因为《左传》总共有19.6万字,在十三经中篇幅最大,记录历史事件很详细,有始有终,具备了从文义倒推字义的条件,而其他先秦经典如《易经》、《诗经》、《尚书》等书则文字简略,对其文句的释义也有很多分歧,所以难以用来推导字义。
7.知行合一前一句
一、《左传》中“说”字的用法“说”字在《左传》中出现了约95次,主要作动词,也有用作名词的作名词的时候指“学说”,作动词过去一般都注释为“喜欢”,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喜欢”一般都是在别人劝说之后,或者别人发表意见之后,所以,这个行为实际上是接受了别人的劝说,信服了别人意见,释为“敬服”更合适。
8.知行合一下一句
“说”还有一种常见的用法,是“表示敬服”,这种用法时,并没有劝说情景,而是得罪了大国,或者得罪了国民,自己的政权摇摇欲坠,所以就找出个替罪羊处理掉,来取悦大国或者国民,化解国家危难另外,“说”字也有脱离的意思。
9.知行合一,下一句
以下就列出“说”的几个大致释义和具体句子1.用于人名这种用法出现了8次其中,公子御说3次,秦右大夫说1次,夏阳说2次,江说1次,孟僖子的儿子说1次2.表“接受劝说”这种用法很多,约36次,用法有:人名+说,人名+说之。
10.知行合一后面的一句
如“晋侯说”(《左传·昭公六年》)、“宣子说之”(《左传·文公七年》),意思是晋侯、宣子接受了劝说《左传》中“说”的主体很多,除了晋侯、宣子,还有王、齐侯、秦伯、公、吴子、懿子、臧孙、襄仲、子展、穆子、苌弘、大宰嚭、众、大夫等等。
这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这样一段:“冬十月,楚子伐郑郑人将御之,子产曰:‘晋、楚将平,诸侯将和,楚王是故昧于一来不如使逞而归,乃易成也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
若何从之?’子展说,不御寇”此段的意思就是,面对楚国的侵略,大夫子产进言,说楚国的侵略只是求名,不会深入境内,无须抵抗,结果,大夫子展接受了,就取消了防御计划3.做出某件事情以表示驯服这种用法也很多,约21次,往往是小国与大国发生了矛盾,小国为了取悦大国,就找个替罪羊去应付大国,在国内面对民怨时,也会找替罪羊以平民愤。
如:① 孔达曰:“苟利社稷,请以我说罪我之由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将以谁任?我 则死之”(《左传·宣公十三年》)② 孔达缢而死卫人以说于晋而免(《左传·宣公十四年》)当时的情况是,宋国替盟主晋国讨伐陈国,卫国派其大夫孔达出兵帮助陈国抵抗宋国,得罪了晋国这个盟主,盟主问罪,孔达只好自杀了,晋国的气消了,卫国也因此保全了。
其他例子还有很多,如“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等等还有,《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
子大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大叔曰:‘公孙泄何为?’子产曰:‘说也为身无义而图说,従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従也’” 当时的情况是,郑国人心惶惶,传言死去的大臣闹鬼,所以子产特别给两个死去大臣的后代安排了官职以迎合民意,这里的“说”指服从民意。
4.表“脱离、脱去”一般指脱去盔甲或者佩剑,去除自己的攻击力和防卫能力,也指失去动力或者失去威力具体有以下7处:① 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左传·僖公十五年》)此句中“说”指车厢脱离了轮辐,失去动力了。
② 楚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左则受之,日入而说(《左传·宣公十二年》)此段中“说”指解甲而返回休整③ 不说弁而死于崔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此句指没有脱去礼帽礼帽配礼服,能显示出威严有力的气质,估计脱去礼帽才能表示臣服,不脱帽则意味着不愿意臣服。
④ 既战,说甲于公而归(《左传·昭公二十一年》)⑤ 岂其伐人而说甲执冰以游(《左传·昭公二十七年》)⑥ 阳虎说甲如公宫(《左传·定公八年》)以上3句指“脱去盔甲”⑦ 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左传·定公十三年》)。
此句指“脱去佩剑”5.指“说法”这里指一种学说,或者一种策略,这种学说或者策略往往很有道理,别人一般都能听信,所以可以理解为“能让人敬服的说法”,这跟上文的“接受劝说”义项是一致的这种用法有以下几处① 羽颉因之,与之比,而事赵文子,言伐郑之说焉。
以宋之盟故,不可(《左传·襄公三十年》)此段中“说”指讨伐郑国这个谋略② 曹鄙人公孙强好弋,获白雁,献之,且言田弋之说,说之因访政事,大说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梦者之子乃行强言霸说于曹伯,曹伯从之,乃背晋而奸宋。
(《左传·哀公七年》)此段中的“田弋之说”指打猎的学问,“霸说”指称霸的谋略③ 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夫必多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左传·昭公十八年》)此段中“说”指那种读书无用论。
④ 以启贪人,荐为弊邑不利,以重君之忧幸而不亡,犹可说也不幸而亡,君虽忧之,亦无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此段的“说”指可作为一种说法,也可理解为交代、谢罪⑤ 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
” (《左传·定公四年》)此段的“说”指原来的罪过都有个说法了,也可以理解为脱离6.意为“自信”① 楚王汰侈而自说其事,必合诸侯吾往无日矣(《左传·昭公元年》)此段中,“说”指自信,但实际上这是“自说”这个词的词义,而不是“说”的字义,自信就是不听别人的劝说,而只相信自己,自以为是,所以,“说”的字义还是上文的“接受劝说”。
7.意为“喜欢”以下的句子,传统上把“说”释为“喜欢”,而其实际字义比一般的“喜欢”更加深入,能够“心悦诚服”,进而做到信任之、践行之① 羊舌职说是赏也(《左传·宣公十五年》)此句指羊舌职很佩服晋候这次赏赐。
原文中有交代,这次赏赐不一般,在赏赐功臣的同时,晋候又赏赐了举荐的大臣,所以羊舌职深深地折服晋候的英明如果把“说”注释为“喜欢”就不合适了,那样就只能表示出羊舌职的高兴,而无法表示出羊舌职对晋候的折服② 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
吴子寿梦说之(《左传·成公七年》)此句指吴王喜欢并信任巫臣③ 往者见周原伯鲁焉,与之语,不说学(《左传·昭公十八年》)此句的意思不是不好学,而是不认可学习,认为学习无用④ 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此句指景王信任他们,要启用他们,而不仅仅是喜欢他们⑤ 郤宛直而和,国人说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此句指国人拜服,而不只是喜欢⑥ 公谓乐祁曰:“唯寡人说子之言,子必往” (《左传·定公六年》)。
此句指君主信任乐祁的能力,而不是喜欢听他说话⑦ 卫侯归,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执焉,而又说其言,从之固矣”(《左传·哀公十二年》)此段中卫侯开始使用蛮夷方言了,而不仅限于喜欢⑧ 他日,与之言政,说,遂有宠。
(《左传·哀公十四年》)此句指认可其观点,而不只是喜欢⑨ 叔孙穆子食庆封,庆封汜祭穆子不说,使工为之诵《茅鸱》,亦不知(《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此段中指穆子不认可庆封这个人的人品了,而不是感情上不喜欢庆封这个人,或者一时不高兴了。
⑩ 乃从白公而见之,与之言,说告之故,辞(《左传·哀公十六年》)此段中指白公认可对方的见识和气概,想请对方出山帮忙,以成就自己的大业,而决不只是喜欢11 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
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此段指吴公子札认可叔孙穆子是君子,所以跟他讲真心话12 故遂聘于齐,说晏平仲,谓之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获所归,难未歇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此段指认可齐国的晏平仲是君子,所以真心劝告晏平仲,晏平仲也接受劝告而避开了灾祸13 适卫,说蘧瑗、史狗、史鳅,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此段指认可卫国的几个君子14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族乎!”说叔向,将行,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难。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此段指很认可晋国的几个君子,感叹晋国君子之强,并对其认可的大臣叔向,给予了真诚劝告二、《左传》中“说”字的本义解析根据以上“说”字的7个义项,我们建议把“敬服”作为其文字本义。
当然,这个“敬服”有主动的信服,也有被动的屈服“说”字的引申义可以表示让人信服的学说,也可表示“脱离”这个“脱离”义不是简单地脱掉,而是变得驯服了,所以放弃自己兵器和盔甲,放弃自己的抵抗和力量其实,“敬服”别人就要打破自己的固有看法,去掉自我捍卫的本能反应,从而去接受、去听从别人,这就相当于“脱离”自我。
因此,把“脱离”视作“说”字“敬服”本义的引申义是能说得通的传统上把“说”通假为“悦”,在字义上无法涵盖“说”字的7个义项,甚至连“说”的“喜欢”这个义项也只能勉强包含其表面意义而这个通假的依据和源头,也无从考证。
《左传》如此大的篇幅,都通篇没有用到“悦”字,也从侧面说明了“悦”的喜悦之义完全可以由其他字表示,无须“说”字去通假三、《论语》中“说”字的用法《论语》中“说”字出现了18次这里,改变传统上把“说”字通假为“悦”的做法,而采用上文从《左传》推出的“说”字的“敬服”本义以及其引申义,来重新诠释这些句子。
具体如下:1.“说”的本义:敬服,接受劝说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此段中,“说”指敬畏地接受学问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别人的劝说,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② 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论语·公冶长》)这里“说”指孔子很认同漆彤开修行完满前不去做官这个做法,而不是说孔子很高兴③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这里“说”指奉行孔子之道冉求作为孔门弟子,对孔子之道不存在是否喜欢的问题④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这里“说”指奉行,而不是听听而已⑤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此段指身边的人都能心服⑥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这里,子路很不认可孔子的做法,心中不服,而不仅仅是心中不快。
⑦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这里,孔子想去叛贼公山弗扰处做官,子路很不认可,提出了质疑。
⑧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这里指对于奉承话,要不接受、不听信,而不是高兴不高兴的问题⑨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
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这里指公平才能让人民心服 2.“说”的引申义:说法①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这里“说”指“禘”的道理3.“说”的疑难用法
①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此句中,子贡批评棘子成关于君子的说法太不慎重了这里“说”义仍是“说法”,不过用作动词,意为“评论”。
②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此段中,“说”指劝说,也就是用一种道理、一个说法让别人信服,而不是威逼。
“不说也”指不信服,也就是劝说失败,这是因为君子只服从道理,其他的都不会理睬,而普通人则不一样,容易被感情左右③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此句的“涂说”指听信路边消息,而不指传播八卦消息,也不指劝说,因为这里并没有劝说的特定对象。
④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此句的“说”是“劝说”义,指对已经完成的事情不要再去劝说,而要接受现实四、“说”义辨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左传》和《论语》中,“说”字的用法是一致的,都指“敬服”“表示敬服”或者“使之敬服”的意思。
只不过在《论语》中更多地使用了“使之敬服”之义,也就是“劝说”的意思,而《左传》中则没有这个用法传统上对于无法把“说”释为“说服”的地方,一般都通假为“悦”,解释为“喜悦”,但是,其依据是什么,是谁提出这样通假的,却无从考证,所以很难让人信服,而且用这个通假去理解经典,总是觉得不够通贯,不够贴切。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流传几千年,内容一定是精华,行文也应该非常缜密,而在我们觉得意思不通贯的地方,一般应该是我们理解得不够透彻,而不是经典有瑕疵这个时候,怀疑一下我们的认知,怀疑一下字典中编纂出的字义,而愈加坚信经典,深入经典,从经典的上下文去倒推文字的本义,也许是一种比通假更可取的方法。
《说文解字》注释说“说,释也,一曰谈说”“释”指“解开”而开放自己,放下身段,也就意味着“驯服”,跟本文推导的“敬服”义相合,也与“劝说”“说法”等引申义相合,而与“喜悦”则没有丝毫关系《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东汉人,这也就意味着,东汉之前是没有“说”通假为“悦”的说法的,就算是东汉之后这个通假出现了,那也不能应用于更早的先秦经典。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多义词主要由本义经过隐喻和转喻而生成引申义,所以文字的本义必须能概括引申义对“说”字来讲,通假为“悦”字则无法涵盖“说”字的多个义项,而释为“敬服”则没有问题 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释义。
《论语》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语的开篇,此三句话非常重要,而且其意旨也是通贯的第一要有彻底的学习的态度,努力去修行,打破自我的固执,也就是要修道。
第二是要检查修道的结果,是不是有人认可你了,如果别人都躲开你,那么一定是你没有做好第三是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逆境,恒顺众生,心中平和第一句指的是“努力去学习而在不同的时机实践,不是真正的受教吗?”这里把“说”释为“受教”,用的是“接受劝说”这个引申义。
老师的教导本来是劝说,而书本上的知识也是古代先贤间接的劝说孔子强调“真正的受教”,就是要区别于那种学而不用的情况很多时候,虽然去学习了,好像还很认真,甚至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总落实不到行动上,那实际上就是没有真正受教,没有真正心服。
自古至今,这都是普遍情况,所以孔子甚是担忧,作为《论语》的开篇第一句就提出来了相反,如果按照传统的说法,把“说”字解释为“喜悦”,就没有太多深意,还有点说不通:练习一项技能的过程都很辛苦、枯燥,谈何快乐?而且在修辞上也与后文的“乐”义重复。
六、结语本文质疑了传统上把“说”通假为“悦”的做法,转而利用《左传》明晰的文义来倒推文字的本义,推出了“说”字的“敬服”本义,完美地应用到了《论语》的注释中,并进一步挖掘出了经典的深意和大义在作者完成《论语》全文注释和《道解庄子》[3]的过程中都大量使用了这个办法,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希望各位专家对研究结论和这个研究方法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3]时金科:道解庄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