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资讯 2022年12月20日
0 收藏 0 点赞 674 浏览 2725 个字
摘要 :

目录: 1.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2.知行合一上一句是什么 3.知行合一上一句王阳明 4.知行合一上一句下一句 ……

1.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孔子论“知行合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论语·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朱子注解此章引尹氏之言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

2.知行合一上一句是什么

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朱子又引张敬夫(张栻,字敬夫,号南轩)之言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

3.知行合一上一句王阳明

一 “知之”、“好之”再到“乐之”,三者境界上有高下应该以“终”观“始”,以最高境界“乐之”为核心解读“好之”与“知之”, 才有个头脑而尹氏所注,以“知之”为基础逐层过渡到“好之”、“乐之”,未尽本章主旨。

4.知行合一上一句下一句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生知”既是工夫,也是本体,“生知”是后天学问工夫成为可能的内在根据,故应以“生知”为根本来提撕“学知”与“困知”工夫。

5.知行合一的上一句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只点到“乐之”,正如说自己“非生而知之”,只是能够做到“好学不倦”孟子在“乐之”的基础上更拔高一层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6.知行合一这句话对吗

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蕴含着“知行合一”的思想 所谓“知之”,“知”字义浅,这是决裂“行”而言“知”如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在“学”与“立”之间插入“适道”, “学”字义浅,可能是为己之学,可能是学习技艺以谋生。

7.知行合一前一句

所谓“好之”,一般认为“好”只属于内心的主观感受,其实这里是在说“行”但“好之”又不同于一般的行为或行事,不向外逐物,而是心上工夫“好之”,合于“知”而言“行”,不落空,也不逐物从“知之”过渡到“好之”,在《大学》即是“知至而后意诚”,或如《中庸》所谓“自明诚,谓之教”。

8.知行合一下一句

孔子曰:“知者乐,仁者寿”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阳明先生既曰“知是心之本体”,又曰:“乐是心之本体”所谓“乐之者”,即是“知”经由“行”再回到“知”,阳明先生所谓“行者知之成”,即是此意此“知”已经升华为“德性之知”,能初步体会到心体之乐、德性之乐。

9.知行合一,下一句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前者是“长处乐”,后者是“久处约”,两处“三月”不是实指,而是取其“连绵恒久”之义分别来说“学”与“乐”孔颜之好学与孔颜之乐是相统一的,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

10.知行合一后面的一句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冉求没有修道之心,没有为学之志,且为自己不精进修行而狡辩孔子的回答是:“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孔子说“今女画”,一方面是对“力不足也”一句进行否定,如果把修道比作行路,冉求根本就不曾迈过脚。

另一方面,孔子也是否定了前一句“非不说子之道也” 《学记》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曰:“人不学,不知道”冉求不力行,焉能知“道”?不知“道”,焉能乐道?故冉求于孔子之道,不能“知”,也不“悦” 。

三 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无不知而作,也是在说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此“知”可上达“仁”,多闻多见,为“知之次也”,横渠先生区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其义即取自《论语》此章。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两种类型的“知”虽然有高下之分,但也不是完全割裂的阳明先生曰:“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答欧阳崇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语意婉转,为闻见之知留有余地张南轩先生曰:“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把“知”字意思拔高了一层,“知至”即是《大学》所谓“知本”或“知止”阳明先生曰:“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语气决绝,站在知行合一高度说“知”,即是“德性之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不一定就是“闻见之知”,而是主要从“知者行之始”这个意义上来界定“知之”体察孔子说这句话的用意,是借助“好”与“乐”来提撕“知”,让此“知”有个头脑,由博反约,下学上达,一步步向“仁”去跃迁。

孔子曰:“知者利仁”“利”是“知”上达“仁”之阶梯,从义理上体会“好之”与“乐之”,“好”与“乐”均是落在“利”上用工夫 或者说,从“知之”过渡到“好之”与“乐之”,“知”为一贯工夫,由粗而精,由浅入深,三者都是在说“知”。

《中庸》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四 孔子曰:“未‘知’,焉得‘仁’?”这个“知”是入于“仁”的必要条件,是德性修养的起点,儒家心性工夫须由“知”而入,下学而上达从“知之”“好之”再到“乐之”,孔子是合于“行”而言“知”,目的是告诉学者,不要停留在闻见之知与博学多识上,而是要契入德性之知。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孟子为何以“故”说“性”?因为离开“故”而说“性”,只是悬空想个本体,须知,“尧舜性之”只是“汤武反之”入于精微随后,孟子以“利”来界定“故”,曰:“故者以利为本”。

这正与孔子所谓“知者利仁”相呼应,从义理上体会,“故”即是“知”,只是通常对“性”言“故”,对“仁”言“知” 孟子把“故”与“智”区分开,“故”可上达于“性”,而“智”则是穿凿用智,陷于支离决裂孟子最后以大禹治水为例来阐发“利”,“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启发学者如何入手做工夫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用其力于仁”,此是孔子为学者指示学问工夫之头脑“未见力不足者”,也是间接点出“利” 这个以“性”与“仁”提撕的“知”,常人是难以体会到的,一般都落在“闻见”“知觉”或“知见”上,不是被感觉牵引而放溺其心,就是袭取于外,追求博学多识,于孔门之学则不得其门而入。

版权: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主在传播阳明学智慧,如有侵权之处请联系小编QQ:2253128如果您也是阳明学爱好 者欢迎投稿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13821.html

相关推荐
日本最窝囊的天皇,只因杀猪时说了一句真话,当晚便命丧黄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武林,不管是中国古时的明廷也罢,还是外国王族也罢,历史上都免不了为的是行政权而相互争夺战的。古时韩国的昭统法皇,是行政权争权的…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717
《人,诗意的栖居》这首诗的原文是什么?(良善与纯真)
在网路上看见大体上都是在说形而上学的诗歌《人意象地原野》,该书中,形而上学从提及瑞典著名诗人wound的名句已经开始,上面将收集到的书名呈上…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01
王阳明: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在处世行事上,王守仁的许多看法常常道破深意,那些所苦他们十多年的痛点,在王守仁的整本都能获得标准答案。在王守仁直言,一个人若是Satna,大…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67
把纯真和善良还给孩子(良善与纯真)
前不久,在网路上看见这种两个音频,小孩当狗狗养的龙虾,被双亲做成一道美味T2310了餐桌上。音频中,小孩看着眼前蒸熟的龙虾痛哭,爸爸却喧哗着…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150
王楚钦要有危机?梁靖崑夺冠前途明朗,国乒领军人物之争再起波澜(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排球#那么梁靖崑会比Chhindwara钦更为受重用吗?2023年的WTT名帅邀请赛果阿站已经圆满拉开序幕,5个工程项目的亚军各有归属。南…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474
宫崎骏电影:用善良与纯真去对抗混沌世界(良善与纯真)
吉卜力说:“我想通过自己的ACG,说每一个人,也许你仍未邂逅,但是那个当今世界上吗有许多迷人的东西,存活在那个当今世界是值得称赞的。” ​如…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19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