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2.知行合一上一句是什么 3.知行合一上一句王阳明 4.知行合一上一句下一句 ……
目录:
1.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2.知行合一上一句是什么
3.知行合一上一句王阳明
4.知行合一上一句下一句
5.知行合一的上一句
6.知行合一这句话对吗
7.知行合一前一句
8.知行合一下一句
9.知行合一,下一句
10.知行合一后面的一句
1.知行合一上一句行合一原文
原标题:【知行合一】杨晶晶:如何在七上一单元教学中训练批判性思维

2.知行合一上一句是什么
一、思辨性强的课文才适合训练思维力?一天,和一位朋友探讨思辨性阅读教学,朋友问道:“部编版教材中的思辨性篇目有哪些?”我一时愣住了,回过神来马上答道,我们通常用文体区分文本类型,不存在思辨性课文一篇课文可以有不同类型的教法,比如《春》《济南的冬天》可以处理成主题型、语用型、跳板型等文本类型,也可以处理成思辨性课堂教学。
3.知行合一上一句王阳明
朋友又说道:七上一单元导语中讲到本单元课文都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本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美景,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才进入七年级的孩子心理上较为幼稚、盲目,依赖感强,比较感性,头脑中充满新奇、天马行空的想象,不适合进行难度较大的独立性思辨活动。
4.知行合一上一句下一句
这样看来,七上第一单元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度和想象力,不适合训练思维能力一番话促使我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一)只有思辨性强的课文才适合训练思维力?我认为,什么样的文本都可以处理为思辨型思辨性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这和文本感性还是理性没多大关系,所有好文都为我们展示了一套优美的思维逻辑。
5.知行合一的上一句
况且,思辨性课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非常多,有些正好适合优美又感性的文章(二)放飞想象和进行思辨冲突吗?我以为,想象也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思辨性教学致力于培养的,也就不存在冲突一说了(三)感性和理性是对立的吗?。
6.知行合一这句话对吗
我的思考是,感性和理性就不在一个层面,何来对立?感性属于现象层面,理性属于本质层面丰富准确、生动具体的感性认知有助于形成深刻的理性认知;清明深刻的理性认知可以更好地引领感性认知这两者完全可以通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形成强大合力。
7.知行合一前一句
同时,漂亮的感性必然深化升华为理性,升华不上去是因为感性认知还不够好所以,两者不仅不对立,还能互相成就(四)在七上第一单元教学中可以设计发展思维能力的学习任务吗?我认为七上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适当设置训练思维能力的学习任务,本文第四部分将尝试举例说明。
8.知行合一下一句
以上思考令我不由想到,尽管新课标强调思维能力培养,各种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还是会把思辨窄化、复杂化、“高级化”,为其筑起四面高墙,把它当作摆着好看,并不实用的奢侈品,认为思辨性教学仅适合解决很思辨且很难的问题,操作起来更是麻烦。
9.知行合一,下一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如何打破这种想法?我们得先来看看“幸存者偏差”是如何影响大脑的二、 “幸存者偏差”如何影响大脑什么是“幸存者偏差”?我们先来做个小测试:你现在穿越到二战时期的1941年,身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沃德,应军方要求,你需要利用自己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10.知行合一后面的一句
军方提供给你的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表明,返航战机大多被多次击中机翼,击中机尾的寥寥无几你将建议军方强化机翼的防护还是机尾的防护?

当年,军方指挥官看完数据后,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而沃德教授则坚持认为“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沃德教授向军方陈述了这样的理由:首先,统计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由此可见,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能够安全返航,而机尾被击中的飞机很大可能早已无法返航,寥寥几架被击中机尾的飞机仅因为引擎尚好才得以返航。
军方指挥官如梦初醒,采纳了教授的建议后来,事实证明,教授的建议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也告诉我们这世上存在“幸存者偏差”这种极能“哄骗”人,也极容易被忽视的逻辑谬误存在“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信息的渠道仅来自“幸存者”时,此信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因为“未幸存者”已经消失无法发声,人们只能看到筛选后产生的结果,看不到筛选的过程,所以会忽略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被“幸存者偏差”忽悠似乎在所难免,毕竟搜集信息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实践回到思辨性教学上来,以批判性思维为例,对它感兴趣的朋友们是从哪个渠道认识它的?多半是看了欧美国家翻译过来的,经过筛选后的一些畅销书和研究畅销书的著作、论文。
比如,不可不读的美国摩尔等著的《批判性思维》等这些“幸存者”带有明显的西方理论著作的特点:往往围绕着一些关键的概念展开,在怎样对概念进行定义、阐释、拓展上大做文章,过程力求准确、周密,其中不乏大量陌生化的表达和图表。
这样几本书读下来,你对批判性思维作何感想?是不是觉得它很复杂,很高深?但是,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发展批判性思维,这种理念往往用寓言、神话、散文、诗歌等属于东方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既不复杂,也不高深。
我们看不到,仅仅因为这些内容没有作为“幸存者”被归拢在“批判性思维”这个标题下面,形成一本畅销书而已比如,《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再如,《世说新语》中“道旁苦李”的故事,《智子疑邻》《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也在讲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任务也可以设计得很简单,很“中国”——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借助想象的翅膀去发展批判性思维再来看“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是否让你觉得,这种思维就是专门为“唱反调”“挑刺儿”存在的?其实,不然。
“批判性思维”是“Critical Thinking”约定俗成的汉译称呼有兴趣的朋友一定要去查“Critical”的英文解释,光释义就有七八个之多,“批判性”只是其中之一,更不用说例句阐述了,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万不可仅仅看到“批判性”就觉得“Critical Thinking”面目可憎,是“愤青”的标志综上所述,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这种逻辑谬误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早有智慧箴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我们不仅要读作为“幸存者”的畅销书,也要兼听来自其他信息渠道的“弱小”声音三、 以“兼听”的方式看批判性思维尽量以“兼听”的方式看批判性思维,首先,它不是冲动的质疑行动或“挑刺”反应,其目的在于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这种思维不会轻易在瞬间受情感、偏见、欲望等的干扰做出某个判断或者结论,而是一个理性的认知过程:它会先以批判的姿态去审视决断、结论形成的整个思考过程,让这个过程接受理性评估,用《批判性思维》中的话讲:“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过程往往是这样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我们做出了某个判断、决定、结论接下来,批判性思维开始大展拳脚了,先是对决断、结论形成的整个思考过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接着对质疑进行判断,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答,这个解答或许更有力地证明之前所做决断、结论的正确性,或许直接推翻之前的决断、结论,但是,不管怎样,质疑和释疑的过程都将产生新的、与众不同的认知。
简而言之,批判性思维以质疑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释疑为终点,整个过程是审辨式的,充满了建设性,必然产生新的实践与发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对批判性思维最接地气儿的概括。
有专家认为,批判性思维有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创造性,也是这个道理整个思维过程中,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创造性”维度只破不立,没有新的实践和认知产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不合格的四、如何在七上一单元教学中训练批判性思维。
回到之前的问题:在七上第一单元教学中可以设计训练思维能力的学习任务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我们可以玩儿的更大胆些,尝试设计一些似乎与本单元风格很不搭边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任务《春》以图画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手法美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大美世界,为了深化学生对情感美的体悟,我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一个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任务:请学生在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特别提醒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30多岁)的基础上质疑文章哪里不太协调。
学生发现,类似“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句子似乎不像是已过而立之年的人写出来的,倒像是小学生手笔那么,一个问题产生了:存在这么大“缺陷”的文章能称作名家美文吗?学生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评估这个“缺陷”,创造性地发现,这篇文章是作者专门写给孩子们的,更重要的是,春之美激发出朱自清孩子般的欢欣、激动、喜悦,对童心的向往,对童心、童真、童趣的怀念和想象,他忍不住用孩子般天真热情的文字表达对春的喜爱之情。
作者反常的情感不正侧面突出春的美丽动人吗?质疑后,结合《春》的内容和链接材料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答的过程是极富创造性的过程,点燃了学生深度学习的激情,让课堂自然而然地走向深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非常适合设计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探究任务。
比如,为什么作者寄“愁心”与“明月”而不是太阳?通过联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千里寄相思,何处相逢谁人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关于月亮的古典诗词名句,学生发现,古典文学作品中,月亮作为意象与思念、牵挂是“官配”,表情达意更明确;从情景交融角度思考,相对于灿烂的阳光,幽暗的月光更适合承载同情惋惜之情;再者,寄“愁心”与“明月”随君远离,明月被拟人化了,作者的一腔惦念可以活灵活现地寄托在“明月”身上。
比如,曾经多个版本的教材收录的这首诗是“随风直到夜郎西”,现在的统编教材却改成了“随君直到夜郎西”,你认为有必要改吗?通过对比“风”和“君”的表达效果,学生发现,与“风”相比,“君”更清晰明确地表达出同情、慰藉、牵挂的对象是王昌龄,作者的牵挂之意、思念之情、悲痛之感立见。
换成“风”字,表情的对象就模糊了还可以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观沧海》的内容是否跑题?《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否存在逻辑错误?既然思乡之苦苦不堪言,为何游子要选择远离……课堂实操中,一个个质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毕竟步入青春期的少年思维活跃,自我意识高涨,渐渐叛逆,质疑是他们最爱干的事,再难的分析、评估都阻挡不了他们渴望挑战权威的热情。
因势利导,顺“逆反心理”之势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必然给师生带来美好的课堂体验《批判性思维》中讲道:“人们乐于接受别人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思考是否有理由支持该观点”进入七上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四季美景的同时,我们也不妨设计些让他们停下来质疑、分析、评估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大脑变得更具创造性。

【作者简介】杨晶晶,重庆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重庆市“最美女教师”,九龙坡区“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名师”“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区成绩突出教师”;全国优质课现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一等奖获得者并代表重庆说课;国家级、市级活动中授课、做讲座二十余次;多次获得国家级重庆市级论文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四十余篇,参编书籍三本;接受《重庆晨报》《华龙网》等媒体专访,教学事迹、理念在新浪网、凤凰资讯网、华龙网等公开报道。
致力于思辨型课堂教学研究 郑重声明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
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尤其强烈谴责以百度文库、豆丁网等为首的明目张胆的盗版行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