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知行合一上半句 2.知行合一下半句 3.知行合一前后两句 4.知行合一整句话是 5.知行合一前面一句是什么……
目录:
1.知行合一上半句
2.知行合一下半句
3.知行合一前后两句
4.知行合一整句话是
5.知行合一前面一句是什么
6.知行合一前面四句
7.知行合一后半句
8.知行合一上下句
9.知行合一下句
10.知行合一后面一句
1.知行合一上半句
原标题:“不问自取是为贼也”还有个上半句,上半句才是为人处事的核心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经历过很多风风雨雨,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随着自己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对事物的认知面越来越广,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
2.知行合一下半句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句俗语“不问自取是为贼也”,这句话从字面上来看其实很简单,不是自己的东西,也不问别人允许不允许,擅自取来使用,属于偷盗行为这句话究竟揭示了一个什么样子的道理呢?

3.知行合一前后两句
在正式开讲以前,小编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宋朝时期,一名叫做查道的大臣,有一天他和自己的仆人挑着礼物打算去拜访自己远方的亲戚,到了中午时分,二人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偏偏二人都是饥肠辘辘,一看包袱里也没有食物,仆人就给查道表示,我们俩都这么饿了,从送人的礼物中拿出一些食物来吃吧,但查道义正言辞的训斥了这个仆人一顿“既然是送人的礼物,那就是别人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就这样俩人饥肠辘辘的继续赶路。
4.知行合一整句话是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既然这些礼物要送给别人了,那就是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意处理,如果处理的话就得经过主人的同意

5.知行合一前面一句是什么
不问自取是为贼也,出自《弟子规》,原文为“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句话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在《诗》序中有写到“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6.知行合一前面四句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中也提及“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由此可见,在“礼仪”方面,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制定好了章程

7.知行合一后半句
正常情况下,哪怕两个人关系再好,如果要使用别人的东西,也要明确的跟主人说一声“这个东西我想用一下,可以吗?”如果主人同意了,你才可以拿去使用,如果问都不问直接拿起来使用,这样的人和小偷又有什么区别?有人会说,“不就是吃你桌子上的零食么,不就是用了一下你的洗发液么,不就是用了一下你的工具么?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小气鬼!”看看,使用者占了便宜,在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下擅自使用还有道理了,这样的人想必是一个没家教,人品差的小人。
8.知行合一上下句

9.知行合一下句
在进入21世纪后,人们思想开放,很多细枝末节不再斤斤计较,但凡事也有个度,今天他仗着二人关系好,就会擅自拿取你东西,明天你不在的话,他仍旧会擅自为你做决定,要是没出事还好,万一你丢东西了,这种事情还能说得清么?时至今日,小学老师讲的一句话小编仍旧记忆犹新,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朋友们一定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在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下,这叫做偷,小时候敢偷针,长大了就敢偷牛”。
10.知行合一后面一句

“不问自取是为贼也”的上半句“用人物需明求”才是为人处世的核心,我们虽然达不到“圣人”的标准,但是做人一定要有原则性,我可以请你吃饭,带你喝酒,替你买单,但是但凡涉及到“借”这个字眼,那就要丁是丁,卯是卯,一个吐沫一个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