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资讯 2022年12月21日
0 收藏 0 点赞 823 浏览 3022 个字
摘要 :

目录: 1.知行合一人生感悟 2.知行合一的感悟 3.知行合一的人生 4.关于知行合一的故事和感悟 5.什么叫知行合一……

1.知行合一人生感悟

文 / 郭朝刚修习阳明心学,不仅在于知晓阳明的故事,而且需要研读阳明的经典书籍和积极践行在读书与思考、做事与感悟之间体会心学智慧之语,践行知行合一的精神文明,追寻此心光明的至高境界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文武精通、一生建树良多,不仅平定叛乱、建立军功,而且开创心学、授徒讲学。

2.知行合一的感悟

在儒家文化史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从龙场悟道、天泉证道,不忘初心、积极践行,此心光明,终成“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圣人,被后世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郭朝刚:纵览阳明一生充满波折的传奇经历,在研读《王阳明大全》、《传习录》等经典著作之时,总结而得十句精华之语,让我们一起来感悟“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的心学智慧。

3.知行合一的人生

01、 登第恐未为人生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人之立志,自少年而始,志存高远者,为一生树立奋斗宗旨志不立,则天下难有可成之事人生立志是第一等大事少年时期的王阳明,自12岁起就曾立下宏大志向“读书做圣贤”,一生为之奋斗,历经千难万苦,终于修得正果。

4.关于知行合一的故事和感悟

这令我不禁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年少还在南开中学读书之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一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什么叫知行合一?如何在知行合一中体验人生成功?

02、世人以不登第为耻,吾以不登第动心为耻失败是成功之母,逆境是成功之父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其智商水平的高低,还有情商的强弱,更为重要的就是逆商的大小阳明在22岁之时,已然经历了两次会试的失败了,当时一同参考的其他同学皆以名落孙山为痛苦不已。

6.知行合一的思考

与之相反,王阳明却是镇定自若,不为之动心后来,阳明再次精心备考,终于高中进士,得以观政工部即使你正身处低谷,也要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心态好,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有你具备了平静沉着大气之心胸,历经磨难,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就一定能够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7.知行合一最简单的感悟

03、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阳明在年少之时,勤奋好学,为了弄懂悟透程朱理学的天道至理,他与小伙伴一同去格竹,阳明经历七日格竹,不得其理,反而累倒患病后来,阳明在反思这段经历时,总结: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8.知行合一感想体会

正如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物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如今掩卷沉思总结,真正领会到:自我是一切的根源。内圣之后,方能外王。唯有改变自己,而后进而有机会去改变世界。

9.知行合一的体会

04、圣人之道,不假外求人之所以立定宏伟志向,实现理想之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阳明高中进士之后,得以从政,走上仕途之路,也是充满坎坷曲折,不久之后就因进言而获罪,被刘瑾当权者当庭杖责四十,而后被发配贵州的龙场。

10.知行合一的理解感悟

在人生的至难时刻,阳明勤思善做,经历生活的艰难和死亡的威胁,终于在阳明洞中悟道,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总结就是八个字:“圣人之道,不假外求”

这就是“心即理”的道理,不经一事不知难,苦难成就大智慧我们为学做事,凡事需要从自我身上寻找原因,不能假借于外物,为自我的无能寻找若干的外部原因,须知: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05、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当我年少初次听到“知行合一”的时候,老师就曾讲解其理,从而知晓这是源于王阳明只是年少时所理解的知与行,就是理论与实践罢了仔细研读阳明心学《传习录》,结合实践反思,可以领会其义:知,并不是知道,而是存于内心深处的良知。

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不过被世俗的物欲杂念所遮蔽了知行,是一体两面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两者不可分割开来,这是一个整体。

诚然,知行在此指道德意识层面的体悟知,是内心深处的良知,具有正心主意的念想;行,是知的结果,经历了在致良知上做功夫,就会实践出真知了本文下半部分更加精彩,欢迎订阅、分享感谢阅读,欢迎订购专栏,分享给更多人一起学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06、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正心良知,皆在你我的内心每个人的道德准则,这是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因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切积德行善问心无愧,坦荡光明能够立于人世间0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知之真切,行之精察,知行合一的功夫,正是来源于学习与工作的实践之中。修行在生活中,在生活中修行。追根求源,我们所修行的正是那一颗真正的心啊。

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审问之、笃行之从正确的认知到真实的行动,真诚求学、精进不休,在读书与做事之间领悟静定生慧,在学问事功之中感悟天人合一的智慧,知行就在其中0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阳明自龙场悟道之后,不论学问、仕途、事功,都得以长足进步,犹如开挂的人生,风生水起。

特别是在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之时,将其心学智慧的灵活运用,对于宁王的心理揣摩精察之极,可谓是出神入化一场声势浩劫的地方叛乱,由于阳明采取了心理战,全面筹谋,精心布局、善于安排,处变不惊除破心中贼,巧妙地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一番奇迹。

09、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心,乃万事万物的本源心之德性美好,这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正如易经之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者,才之本;才者,德之末。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培养德性,这是为人处事的基础德者,形而下;道者,形而上德者是实践行为的准则,易于落地执行,用来规范自我、精修善思、持续精进道者,为人处事的意识精神文化层面的升维认知,源于内心精进的修行和开悟。

10、心学之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精华智慧,是一种知行合一的道德认知与实践功夫阳明先生,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证道,其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都是在求道和传道的路上,历经诸多苦难挫折坎坷,终于开创心学、以此建功立业,传之久远。

心学的博大智慧,其精髓概括为“心学四句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点明了:心之体与意之动;良知与格物的关系儒家至高的人格标准,就是达到兼济天下的“圣人”!欲成“内圣外王”的圣人,首先要有一颗高尚的圣心,修行之最终目的就是修心,在于恢复“心之体”,而其着力点就在“意之动”上。

第三句的意之动判断标准则是“良知”,致良知就要为善去恶,其方法论就是格物致知,研究事物的道理向内而求内心的良知总结郭朝刚感悟:修行阳明心学的博大智慧,不仅是在于如上十句经典,而且在于透过十句、百句背后的知行实践的功夫,在古为今用、学思践悟之中秉承一颗真诚之心去修行,在万丈红尘之中悟道、传道,以实现德功言之三立的伟大志愿。

本文作者:郭朝刚,奇哲咨询创始人、中管院客座教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版权: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主在传播阳明学智慧,如有侵权之处请联系小编QQ:2253128如果您也是阳明学爱好 者欢迎投稿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14325.html

相关推荐
日本最窝囊的天皇,只因杀猪时说了一句真话,当晚便命丧黄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武林,不管是中国古时的明廷也罢,还是外国王族也罢,历史上都免不了为的是行政权而相互争夺战的。古时韩国的昭统法皇,是行政权争权的…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730
《人,诗意的栖居》这首诗的原文是什么?(良善与纯真)
在网路上看见大体上都是在说形而上学的诗歌《人意象地原野》,该书中,形而上学从提及瑞典著名诗人wound的名句已经开始,上面将收集到的书名呈上…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09
王阳明: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在处世行事上,王守仁的许多看法常常道破深意,那些所苦他们十多年的痛点,在王守仁的整本都能获得标准答案。在王守仁直言,一个人若是Satna,大…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78
把纯真和善良还给孩子(良善与纯真)
前不久,在网路上看见这种两个音频,小孩当狗狗养的龙虾,被双亲做成一道美味T2310了餐桌上。音频中,小孩看着眼前蒸熟的龙虾痛哭,爸爸却喧哗着…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154
王楚钦要有危机?梁靖崑夺冠前途明朗,国乒领军人物之争再起波澜(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排球#那么梁靖崑会比Chhindwara钦更为受重用吗?2023年的WTT名帅邀请赛果阿站已经圆满拉开序幕,5个工程项目的亚军各有归属。南…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478
宫崎骏电影:用善良与纯真去对抗混沌世界(良善与纯真)
吉卜力说:“我想通过自己的ACG,说每一个人,也许你仍未邂逅,但是那个当今世界上吗有许多迷人的东西,存活在那个当今世界是值得称赞的。” ​如…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23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