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资讯 2022年12月21日
0 收藏 0 点赞 981 浏览 6679 个字
摘要 :

目录: 1.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正月不理发 2.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呢 3.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思想 4……

1.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正月不理发

10月31日是万圣之夜,但也是中国一位“圣人”的诞辰在550年前的1472年,也就是明朝著名的混球皇帝朱厚照时期,浙江余姚诞生了一位一直网红至今的名人——王守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王阳明出名于他的心学,而。

2.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呢

心学可以算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很多人听说过王阳明心学,但却说不出来心学究竟是个啥。如果想说清楚这个,还是得从儒家开始说起,这是个挺长的故事。

3.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思想

王阳明儒家是孔子发明的学说,儒家与道家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根基那么儒家和道家有什么区别呢?简而言之,儒家强调“入世”,道家强调“出世”在儒家教育下的学者往往心系天下,希望用自己的学识“齐家、治国、平天下”。

4.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的原因

所以,儒家鼓励人们考取功名,奋发图强,出人头地而道家则相反,道家鼓励人们远离世俗,清心静修,不要被世俗欲望控制,一切顺应自然所以,道家鼓励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一句话,儒家希望你入世做人,道家希望你出世成仙。

5.王阳明心学为何不被推崇

本文不谈大道家,单说儒家既然儒家强调“入世”,自然少不了对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注,于是孔子便揣着自己的学说周游列国,然而到处都碰了一鼻子灰,没人采纳他的治国建议为什么呢?因为儒家有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就是儒家强调“仁义道德”,但很明显,所谓“慈不带兵,善不理财”,满口仁义道德又如何能够接受“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残酷现实呢?。

6.王阳明心学正确吗

于是,各国君主对孔子大多尊敬有加,却对他的建议敬而远之。用现在的话来说,交个朋友聊聊人生还行,但你的建议太不接地气,我不能用。

7.王阳明心学主张什么

孔子想要在乱世脱颖而出,光靠仁义道德来感化人心是不行的,还是得“乱世用重典”于是,秦国凭借法家思想一统天下但统一了天下,就必须得开始画大饼收买人心了,可惜秦始皇经验不足,还不懂得装模作样当道德楷模,继续以法家治国,结果秦朝二世而亡。

8.理解王阳明心学的几个误区

到了汉朝,文景两帝发现天下百废待兴,于是决定放飞百姓,爱咋咋地吧,开始以道家无为思想来治理天下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不就是天道吗?道家强调的出世,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因为天道不可违,即便你作出再大的努力,也只是历史规律的一粒尘埃,与其与天抗争,不如顺应天道。

9.谈谈对王阳明心学的看法

文景之治的结果是很好地,国库充盈,国富民强到了霸道总裁汉武帝,他就不想再放飞百姓了,而是打算放飞自我国家既然已经兵精粮足,怎么还能继续“无为”呢,当然是要“有为”了!于是,崇尚奋发图强的儒家学说再次进入他的视野。

10.反对王阳明心学的学者

但儒家虽然强调发奋,但思想太过迂腐懦弱,只能收买人心,而所谓“平天下”一直都只是儒家的一种幻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咋办呢?对内维护统治,对外东征西讨,这是汉武帝的两个核心诉求天下最舒服的就是想睡觉时有人送枕头,有个叫董仲舒的就把儒家学说改造了一遍,保留了儒家入世有为的思想,同时融合道家的“天道”学说,发明了一套。

“天人感应”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老天安排你当皇帝,但人在做,天在看,如果你不合格,老天也会惩罚你合不合格先另说,但“老天安排你做皇帝”很关键,这就明确了“君权神授”后来董仲舒又硬生生把“三从四德”等理念加入儒家思想。

经过这个洗礼,儒家实现了第一次大蜕变,从淳朴的入世有为思想,变成了“封建礼教”,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即“外儒内法”。

董仲舒所谓“外儒内法”简单来说就是,展现给外人的是宽仁为本,实际对待自己人则尖酸刻薄这就非常完美地利用了儒家(当然是结合了道家之后的儒家)和法家的共同优点,既可以笼络人心,又可以强硬治国,儒家、道家、法家首次完美合体。

汉武帝觉得很不错,于是干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了“国教”再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儒家思想又一次消失了,毕竟儒家骨子里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治理国家寄托于“君圣臣贤”,一旦遇到乱世,各种昏君王八蛋粉墨登场,儒家就搞不定了。

这时候,要么法家一统天下,要么百家争鸣,文化大解放春秋战国曾经出现过一次,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一次,只不过这次止步于文化清谈,艰难困苦于对“桃花源”的憧憬直到迎来了隋唐盛世,儒家又从角落里重新登堂入室,成为文化主流,儒释道三教在大唐时代再一次达到巅峰。

儒家真是个怪东西,一遇乱世就消失,迎来盛世就登堂,儒家一旦成主流,国家就开始走下坡这不,安史之乱让唐朝走向衰落,唐末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期间,儒家又消失了自从秦始皇统一汉字,中国人就有了“同文同宗”的情节,只要使用的是同一种文字,就都是中国人。

因此,中国即便再怎么分裂,也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代十国之后,大宋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至少也统一了中原宋朝也是个奇怪的王朝,你完全不能用印象中封建王朝的刻板形象来想象宋朝大宋的开放程度,甚至比现代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皇帝是文艺青年,大臣都是书法家,百姓从不宵禁,酒楼夜夜笙歌,到处都是商场超市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重商”的王朝,大宋政府也是富得流油,富到什么程度呢?大宋军队不行,对外打仗输多胜少,于是就赔钱,大笔地赔钱,拿钱买和平,但就是这样,依然还是很有钱。

这样一个王朝,怎么能少得了儒家呢?宋朝可以说是把儒家送上登峰造极的王朝,因为这个王朝出现了“程朱理学”从程颐开始,对儒家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直到朱熹集其大成,将儒家理论整理成一套严密的“天理”体系,也就是“理学”。

简单来说就是,天理即为善,欲望即为恶,人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扬善去恶,即“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就是要参悟天理如何找到天理呢?理学家给出的答案就是,研读经典,格物致知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参悟天理,就得先多学多看,虚心请教感悟天理之后,你才能按照天理去做事这么说,貌似很有道理,但真正做起来,就出现问题了。

很多人在博览群书,明事懂礼后,可以到处讲学,满口仁义道德,但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去这么做,而是沉浸在别人的喝彩和掌声中,而在人后,依然作为了一己私利的阴暗勾当于是,在朱熹时代就有人说,理学教育出来的贤人,其实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终于要说到王阳明了,在说之前,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儒学的变迁孔子发明了儒学,但在春秋战国大分裂时并不受欢迎,汉朝大一统时复兴,并被董仲舒变革成“天人感应”的儒教,再到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消失,到隋唐大一统时复兴,到五代十国分裂时又消失,到宋朝大一统时又复兴,并演变成终极形态“程朱理学”,然后就出现了王阳明。

王阳明开始时也想学理学,但后来他发现格物并不能致知,而经典文献看多了,嘴上狂飙各种概念理论,行动上却不接地气他发现,理学家们这是“知行不一”呀后来他因为得罪大太监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当个驿站站长,在那个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

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王阳明从床上惊醒,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所谓天理根本就不需要外求,因为天理本来就在我自己心里,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龙场悟道如果说“程朱理学”是儒学的终极形态,那么“心学”则是儒学的一个分支变种,虽然与儒学一脉相承,却与理学针锋相对心学与理学之间最矛盾就是,理学认为天理需要“外求”,而心学认为天理需要“内求”所谓外求,指的是不断地对外学习,而所谓内求,指的是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

这样说来,如果按照西方哲学来说,理学可以归为“客观唯心主义”,即自然规律高于人性,如同宗教只能信仰,不能质疑;而心学则可以归为“主观唯心主义”,即自然规律就是人性,我就是一切的中心,如果我闭上了眼睛,宇宙将不再存在。

正是这个世界观级别的本质矛盾,让理学和心学从最底层就水火不容心学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第一,心即理,致良知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天理不在外,而在我心中这个理论的基础是“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人人生而平等,如果人性始终维持善,那就不需要外界来给自己讲道理让自己变得更善,因为我已经是“至善”,这就是“心即理”。

但为什么这世界上还区分好人和坏人呢?因为社会是个大染缸,随着人的长大,越来越多的欲望遮蔽了你内心的良知,人就变坏了想要参悟天理,其实就是回归人性的善,那就要摒除自己内心的欲望所以,找寻天理的过程,就是自律去除欲望的过程,也就是回归良知的过程。

人性回归了良知,就等于参悟了天理,人也就成为了圣人,这就是“致良知”第二,事上炼,知行合一如何才能摒除欲望呢?光靠冥思苦想、照本宣科、模仿圣人,是不行的最关键的是行动起来,这就是“事上炼”,同时也就引出了心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即“知行合一”。

对于知行合一,大多数人都误解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这是不准确的在心学中,“知行合一”指的是,知道和行动,不分先后,同时发生如果你总是先知道,再行动,你依然还是理学的方法,外求天理,再对应着行动,而不是挖掘自己的内心。

举例来说,当你闻到臭味时,你会捂鼻子,而不是先想想,我该不该捂鼻子当你遇到美女时,你会多看两眼,而不是先想想,我该不该看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念”,由于人性本善,人的第一念就都是善的,如果你想一想再作出选择,这就是“第二念”,往往就带有欲望色彩了,你就不再是真实的你。

所谓“知行合一”,指的就是人要以第一念作为判断的标准,用自己内心的良知去触发本能反应,而不是结合欲望去权衡利弊这样一来,知道和行动,也就不分彼此,没有先后“知行合一”带来的必然是“言行一致”,而理学所强调的“言行一致”,往往并不是真的内心所想,而是经过权衡利弊之后的言行一致。

所以,认为知行合一就是言行一致,是不准确的但知行合一非常困难,我们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又有谁能够总是凭借内心简单的良知来作出一切判断呢?这就进入了一个哲学话题,即“你究竟想要什么”?人都想要幸福,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有钱就会幸福,有人认为能自由自在做自己的事情就能幸福,有人认为妻贤子孝家庭美满就是幸福。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为了每天赚钱疲于奔命,下班了会充满感慨,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就是为了这碎银几两但当发了奖金,加官晋爵时,你又觉得,人生真有意思,奋斗才是人生意义呀是不是很矛盾?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到底,。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是被外界推着随波逐流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并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自己好不好不是自己定义的,而是别人定义的,于是人就充满了焦虑但心学的理念是,我才是一切的中心,我的好坏为什么要让别人定义呢?。

如果我的好坏能由我自己定义,那我是否幸福就是我自己的事情,和别人就无关那么你就找到自己幸福的根本吧,如果你认为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为什么还要拼死拼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用赚来的钱再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这就是很多人曾经说的,总想赚够钱,梦想自己去归隐田园,但真的赚够钱,也就没有归隐田园的命了那与其这样,如果你对幸福的定义就是归隐田园,那为什么还要抱着高薪工作不放呢?不如现在就归隐田园,在小城市找个能维持生计的工作不好吗?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你对幸福的定义就是不断拼搏奋斗,那就不用在意拼搏奋斗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收入,也不必为了在领导面前卖辛苦而发加班朋友圈,因为你并不仅仅在辛苦,而是在追求幸福呀。

王阳明的这种理论,相对于程朱理学来说,是一种开放而激进的理论,将中国传统的“他我”变成了“自我”,这与长久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理念是相背离的,因此注定无法成为官方宣扬的学说王阳明之后的清朝,就明令禁止传播心学思想,因为这种思想会解放人心,不再甘于受到上层管控。

但心学在民间却落地生根,开始了野蛮生长之路王阳明死后,心学分裂成两个派别,分别是“左派心学”和“右派心学”右派心学日趋保守,开始崇尚研读经典,虽然打着天理内求的旗号,但实质上鼓励天理外求,崇尚权威,不容挑战,逐步融入程朱理学中,成为挂羊头卖狗的学说。

如今的很多以“心学”旗号的各种企业培训就是如此所谓“以心为本”的经营,并不是真的鼓励员工解放思想,而是在企业集权领导的基础之上的解放思想,毕竟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还是要赚钱经营的王阳明认为,良知与欲望是一对矛盾体,而企业要生存就必须以追求物质欲望为使命,在这种情况下还大谈良知,本身就是一种本质矛盾。

其结果就是,纵然员工是个孙悟空,也不能跳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再怎么解放思想,也是在企业先划定的一个条条框框之内的解放思想,一旦触碰到挑战这个条条框框,就会被视为“异见者”,被清除队伍名义上是解放人心,实质上是控制人心。

结果是,员工为了迎合领导思想,表面上装作解放思想,实质上我行我素,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成为常态,成为企业内卷的根本来源这时候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领导在台上作为道德制高点大谈善良,员工在台下鼓掌高呼万岁,而内心却各怀心思。

理学时期的伪君子,在右派心学之下,变成了更令人作呕的一种模样

他们真的是在致良知吗?左派心学则向着另一个方向走向极端,即拒绝学习,我行我素,不管不顾他们认为,既然天理就在我心中,为什么我还要听别人教育我,我想怎样就怎样,我做什么都是对的,谁都管不着这让心学成了一种“草根”学说,原本任何学派都是要有知识沉淀的,而左派心学却认为知识无用,因为我的内心早已充满天理,就不需要学知识了,不学无术之风由此大行其道。

各种鸡鸣狗盗之徒,原本不被融于任何学派,却被左派心学所接纳,最终成为激进分子,仇视知识,乃至愤世嫉俗但事实上,左派心学者的随心所欲,往往已经被欲望所蒙蔽而不自知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作恶,认为这是发自内心的想法,但其实这种想法之上已经蒙蔽了厚厚的欲望,自己却不知晓,还以为这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王阳明时代,王阳明称这样的人为不可改造之人,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杀之而王阳明死后,这些人却成了心学传播者,将心学改造得面目全非事实上,心学从来不是让人追求随心所欲,而是让人自律所谓自律,就是要摒除欲望,才能由心而发。

用罗素的话来说,自律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由心而发”并不是放飞自我,而是首先要克制欲望,才能真正的回归自我然而,无论是左派心学还是右派心学,都没有领悟这个核心思想,要么是伪装成克制自我,要么是彻底放弃了克制自我。

所以,王阳明之后再无心学,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如今稻盛和夫的理论在中国火得很,很多人将稻盛和夫奉为精神导师,对着稻盛的照片顶礼膜拜,认为稻盛给了自己第二次精神生命然而殊不知正是500多年前的中国先圣才给了稻盛和夫启发。

稻盛和夫的初心其实很好,这从他在2019年就解散全球盛和塾就可见一斑,他给出的原因是担心自己百年以后,会有别有用心之徒利用他的理论去谋取私利,可见这位老爷子心性是真的高然而神奇的事是,全球的盛和塾都解散了,只有中国的保留了下来。

,靠宣扬稻盛哲学而四处培训讲课谋生盈利的“专家”层出不穷稻盛和夫的各种理论因此而被中国各类培训机构的“本土化改造”,早已面目全非,成了右派心学的代表企业家们各怀心思汇聚一堂,高谈阔论人性至善员工幸福的同时,内心里要么企图追求个人名利,打造所谓个人IP,要么希望结交更多权贵,拯救企业,扭亏为盈,追求更多利润。

简单来说,“假装道学”成为了人人知之,却人人都不会点破的公开秘密更有甚者,一边谈论致良知,一边搞狼性文化,前者是崇尚灭人欲,后者则是崇尚利用人欲,居然可以共事一体,让人啼笑皆非原本商业是为钱途而找前途,为竞争而绞尽脑汁,毕竟商业嘛,单纯一些,自私一些,赤裸裸一些,原本没什么错误。

经商就是经商,管理就是管理,即所谓“在商言商”,这并不为过。然而有些人非要一边谈无私,一边行自私,不但要当狼,还要当披着羊皮的狼,就让人作呕了。

追思稻盛者,又有几人识阳明无论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王阳明的子孙,对着日本的稻盛和夫遗像默哀,却忘了王阳明的诞辰,都是一种悲哀但心学发展至今,成了现在的模样,才是最大的悲哀“此心光明”的王阳明,如果看到了今天,也许就不会“亦复何言”了吧。

版权: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主在传播阳明学智慧,如有侵权之处请联系小编QQ:2253128如果您也是阳明学爱好 者欢迎投稿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14551.html

相关推荐
日本最窝囊的天皇,只因杀猪时说了一句真话,当晚便命丧黄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武林,不管是中国古时的明廷也罢,还是外国王族也罢,历史上都免不了为的是行政权而相互争夺战的。古时韩国的昭统法皇,是行政权争权的…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730
《人,诗意的栖居》这首诗的原文是什么?(良善与纯真)
在网路上看见大体上都是在说形而上学的诗歌《人意象地原野》,该书中,形而上学从提及瑞典著名诗人wound的名句已经开始,上面将收集到的书名呈上…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09
王阳明: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在处世行事上,王守仁的许多看法常常道破深意,那些所苦他们十多年的痛点,在王守仁的整本都能获得标准答案。在王守仁直言,一个人若是Satna,大…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76
把纯真和善良还给孩子(良善与纯真)
前不久,在网路上看见这种两个音频,小孩当狗狗养的龙虾,被双亲做成一道美味T2310了餐桌上。音频中,小孩看着眼前蒸熟的龙虾痛哭,爸爸却喧哗着…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153
王楚钦要有危机?梁靖崑夺冠前途明朗,国乒领军人物之争再起波澜(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排球#那么梁靖崑会比Chhindwara钦更为受重用吗?2023年的WTT名帅邀请赛果阿站已经圆满拉开序幕,5个工程项目的亚军各有归属。南…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478
宫崎骏电影:用善良与纯真去对抗混沌世界(良善与纯真)
吉卜力说:“我想通过自己的ACG,说每一个人,也许你仍未邂逅,但是那个当今世界上吗有许多迷人的东西,存活在那个当今世界是值得称赞的。” ​如…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23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