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曾国藩说:“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
安乐让人颓废,磨难却让人成长。
真正厉害的人,每一次精进,每一次蜕变,都是在苦里熬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
……
曾国藩说:“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
安乐让人颓废,磨难却让人成长。
真正厉害的人,每一次精进,每一次蜕变,都是在苦里熬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
梁启超曾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曾国藩在同时代的大人物里,是资质不高、但特别能吃苦的人。
左宗棠14岁中秀才,李鸿章17岁中秀才,曾国藩却一直考了七次,一直到23岁才敬陪榜末。
曾国藩自己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年少时,他读书出了名的勤奋,每天都要完成自己的读书任务,完不成绝不睡觉。
他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读书很难,但越是艰难,越要硬熬,只要肯下功夫,早晚可以开窍。
也正是凭着这份努力,曾国藩才能脱胎换骨,从一个湖南乡下青年,登上国家的政治舞台。
他曾对儿子说:“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的才能是天生的,都是一点点磨炼出来的。
每读一本书就抄写下来,然后烧掉,再抄一遍,如此循环七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这样的努力和付出,让他成为明代有名的文学家。
曾国藩说:“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天下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吃苦,才是安身立命的法门。
蚌历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松经风吹雨打,才傲立峰顶。
一个人如果太贪恋物质上的享受,往往容易被外物拿捏,这辈子也很难真正有出息。
他装东西的箱子,只有外面的皮是新的,里面都是旧的。
身上穿的衣服,平时盖的被子浆洗缝补,一直用了十几年。
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大兴土木建设陵墓,一切从简,陪葬的东西都只有他的随身之物。
袁术满脑子都是享乐,所以被欲望奴役就是此生的终点;曹操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他才能成就大事。
曾国藩曾言:“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身为两江总督,清王朝最有权势的大臣,日子却过得甚是清贫。
他请别人吃饭,用的是大瓦盆,他穿着陈旧,到处皱皱巴巴的。
“别人家杀一头猪的油吃三天,自己家杀一只鸡的油都要吃三天。”
谁知道来了之后,才发现总督府更加清贫,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
上午腌菜,下午织布,晚上还要纳鞋做衣服,每天忙到半夜才能休息。
正是因为这样的俭朴守正,曾国藩才能不被欲望俘虏,破除了很多陋规陋习。
让他的治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也让自己的仕途安稳顺畅。
他们身边没有那么多的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非议和不解。
曾国藩当时奉旨练兵,但是因为器械、训练都还没跟上,一直没有参与大战。
太平军转战武昌,大军压境,朝廷继续催促曾国藩支援。
江忠源是他的好友,吴文镕是他的恩师,两人先后兵败自杀,庐州武昌先后沦陷。
责问、嘲讽他的书信,像雪片一样飞来。好友也不理解,写信问他为何如此冷酷。
他知道,太平军训练有素,在湘军没有练成之前接战,就是送死。
当时的绿营和八旗都已经烂透了,自己如果败了,就再也没有人能扛起平叛的大旗了。
一年之后,湘军正式练成出山,取得湘潭大捷,拿下清朝与太平军对战的首场大胜。
湘军正式走入人们视野,在十几年后,攻陷金陵,为太平天国敲响丧钟,清朝也因此迎来短暂的中兴。
吃苦不是穷,而是一个人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
它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任公子蹲在会稽山上,把鱼竿投入东海,用粗大的黑绳做杆线,用五十头牛做钓饵。
那些坚定目标,忍受孤独的人,才能最终见到黎明的曙光。
学习的苦让人成长,物质的苦让人专注,孤独的苦让人坚定。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