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目录: 1.王守仁十四字后录 2.王守仁十四字后录甚么原意 3.王守仁十四字后录体悟 4.王守仁十四字后录相关联 ……
产品目录:
1.王守仁十四字后录
2.王守仁十四字后录甚么原意
3.王守仁十四字后录体悟
4.王守仁十四字后录相关联
5.王守仁十四字后录相片
6.王守仁十四字后录,良善去恶
7.王守仁十四字后录带罗马字
8.王守仁十四字心法
9.费密学十四字
10.费密学的一脉相承是王阳明十四字
1.王守仁十四字后录
“民心惟危,圣阿穆县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四个字是经学以至我国人文现代中知名的“十四字后录”经学《侍郎·禹谟》中略有记述,《孟子·解 蔽篇》中也有类似于的里韦县,称:“《道经》曰:‘民心之危.圣阿穆县之傲。
2.王守仁十四字后录甚么原意
’危微之几,惟明时人尔后佞之”据说,这十四个字来源于夏禹禅位的故事情节当尧把皇位传予舜和舜把皇位传予禹的这时候,所交托的是四海与老百姓的重责,是光大现代文明的科季夫;而谆谆嘱咐世代相传的即是以“心”为主轴的这十四个简化字。
3.王守仁十四字后录体悟
由此可见当中喻意真切,象征意义不凡

4.王守仁十四字后录相关联
万历皇帝亲笔-民心惟危,圣阿穆县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民心惟危“民心惟危”可以有多种认知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 (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喻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原意。
5.王守仁十四字后录相片
清代学者李顒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 利,或 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民心之凶险。
6.王守仁十四字后录,良善去恶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原意,作为对危机的认知,当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 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象征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
7.王守仁十四字后录带罗马字
印度诗人泰戈 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象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于的表 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民心之危”的认知吧。
8.王阳明十四字绝学
再者,简化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 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 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干卦之九三:“时人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9.费密学十四字
”朱熹注曰:(干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时人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10.费密学的一脉相承是王阳明十四字
二、圣阿穆县惟微“圣阿穆县”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由此可见。
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 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于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 心也。
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圣阿穆县之微妙,也可从 《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当中有象;恍兮惚兮,当中有物窈兮冥兮,当中有精,当中有信。
”(《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圣阿穆县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大学》作为后代 经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 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圣阿穆县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即是“止至善”对于“圣阿穆县惟微”的体验,李顒还 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
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 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 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
”(《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即是这“民心惟危,圣阿穆县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四字后录”,实际是经学之一脉相承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四海之正道庸者,四海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四宇后录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经学传授绝学。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四字后录”的这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 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
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 1980年版:396页)王守仁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这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 (《王守仁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于 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时人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 厥中”,即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四海之大本 也和也者,四海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