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资讯 2022年12月22日
0 收藏 0 点赞 813 浏览 6299 个字
摘要 :

目录: 1.知行合一例子人物简约 2.知行合一的人物例子 3.知行结合的例子 4.知行合一名人 5.知行合一的代表人物……

1.知行合一例子人物简约

原文: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2.知行合一的人物例子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王阳明的学生徐爱因为对知行合一的见解还没有透彻了解,。

3.知行结合的例子

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那么就跟宗贤、惟贤这两个人探讨知行合一,因为莫衷一是,所以产生了一些辩论宗贤惟贤是谁呢?宗贤惟贤都是王阳明的门人,也是当时跟王阳明一样在朝为官的贤人我们现在如果在坊间谈到知行合一,我想每一个人都会侃侃而谈:知是知道,行是行为,知道了事情之后要去做出来,知跟行要合一,才叫做一个真正的学问。

4.知行合一名人

我们是不是都这样解释?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干嘛三个贤人在那边辩论半天还辩论未能决呢?以问于先生最后还要求教于王阳明先生所以,我们看这“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千万不要轻易看过,也不要以为我们以往的解释就是已经把学问全部给了解了。

5.知行合一的代表人物

实际上它没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只是说知道应该怎么样孝顺父母,然后我们日常生活应该怎么样把它表现出来就叫做知行合一的话,那两三句话、顶多两三堂课不也就把怎么样事君、事亲,跟朋友交往的简单道理说完了吗?这学问还有什么好研究的呢?还干嘛要讨论几个世纪呢?。

6.知行合一典型事例

那么这个“知行合一”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原始是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孔子在《论语》里面就讲到说,有的人是生而知之,他天生对大道就很有感知的能力;有的人是学而知之,有的人是学习了,不断练习之后,有所体会了;有的人是困而学之,有的人是在生活中遭遇困顿,然后不得不学。

7.知行合一现实生活举例子

比如说现在很多生意人做生意失败了,很痛苦,最后跑到庙里面去学道了,这种就叫做困而学之,就是人有很多种然后,后来在《中庸》就有这么一段,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个《中庸》所引用的,说“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其实呢,最原始也就是引用于《论语》的这些话。

8.知行合一的例子

而后,《中庸》又加上: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这个是《中庸》里面的原文很简单地说,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其实最原始就是来自于孔子思想里面所提到的因为《中庸》的子思所提到的,也都是孔子的思想。

9.知行合一的事例

那么,知行合一因为有它非常隐微而难于了解的地方,所以历朝以来就引起很多学者不断的探讨跟辩论先生曰:试举看那么徐爱就问王阳明,王阳明说那你先举个例子来看看,我要看看你的问题是在哪里啊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

10.知行合一 事例

譬如说现在的人,大家都知道,你自己如果有父母在的话我们要孝顺,如果有兄弟在的话呢我们就要敬长,悌就是敬长却不能孝、不能弟,但是你明明知道,每一个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对比我们年长的人我们要尊敬,大家都知道。

但是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所以,你说知行合一,可是依我们的探讨,这个知识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实行是一回事,“知”跟“行”明明是两码子事徐爱当时的见解就是跟一般人一样,他把“知”解成知识的知,把“行”解释成行为的行,所以知跟行呢就不一定是在一起。

王阳明的见解不是这样,说知一定能行,知跟行是一体的,没有那个分开的事情可见得王阳明的知跟行的定义并不是一般人所知道的:知是知识的知,行是行为的行,并不是这样,那到底是什么呢?后文我们慢慢再来一一地深入探讨。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那么这个时候王阳明就说,跟徐爱说:为什么知道却不能做呢?知道应该要孝顺、知道应该要友爱,我们却做不到呢?先生说此已被私欲隔断,这个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被私欲给隔断了,就是我们的良知被私欲给隔断了,不是知行的本体了,这个不是我们内心的本体了。

王阳明心学所探讨的就是心,说心即是理,心外无物说一切的学问呢,都是讲在心上当我们被私欲隔断的时候,那个心已经失去了天良的本貌,所以说不是知行的本体知行这两个字讲在本体上什么本体呢?就是心的本体简单地说,知行的“知”指的是心里面的知,“行”指的是心里面的行,不是外面的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即理啊!因为外面的行为是源自于内心有一个欲望、有一个渴求,我们有一个期盼在啊,我们才会去做外面的行为所以这个行为在外面还没有做出来之前,在哪里先行了呢?在内心先行了怎么个行法呢?就是贪嗔好恶!我们的七情六欲、贪嗔好恶、我们的期盼、我们的情感一发散出来的时候,我们想要如何如何的那种冲动欲望的时候,那个就是“行”的时候。

那“知”是什么呢?在后文里面慢慢就会证明到,“知”指的是知觉的知,不是知识的知什么是知觉的知?什么是知识的知?就是我现在知道天下有很多的道理,很多别人所不知道的道理,很多科学的原理,这个叫做知识的知什么是知觉的知?譬如说,我手碰到桌子是热的还是冷的?我手碰到一个茶壶是热的还是冷的?这个跟知识无关,这跟感觉有关,这叫做觉知。

现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指的是,例如我们知痛知痒的这种觉知,是个感觉,但是他指的不是身体的感觉,指的是内心的感觉内心有什么感觉啊?那可多了!我们不是常常讲,我好揪心,不是吗?你的头脑希望揪心吗?你不希望啊!可是你常常说你很揪心,对不对?就是有另外一种感觉啊,它不是你的知识所涵盖的范围。

它好像有一个自然的机制,你的内心常常产生很多感觉,温暖的感觉、感动的感觉、愤怒的感觉、什么什么感觉……举凡人类情绪的范围都是这个知所涵盖的范围那什么是“行”呢?我有了这个感觉之后,我就有喜欢不喜欢没有得到不行,那个就是所谓的行。

就是当我们的好恶贪嗔产生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眼神、我们的表情、我们行为的方向,那个就叫做行但是现在指的是知跟行的第一现场,而不是指第二现场、第三现场如果一个人犯罪了,我们最重要的是第一现场,而不是其它现场,对不对?当我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我们做了不可理喻的事,最主要的是第一现场,第一现场在哪里啊?就在心里面。

当我们的内心被私欲隔断的时候,我们内心本来对人都有一种善意,我们会有一种体贴,会有一种友善,我们有仁义礼智信,对不对?但是为什么做不来呢?因为当下升起了一个欲给隔断了就是我们的天良本来是时时刻刻在的,但是当私欲起的那一刹那被隔断了。

那个“欲”,说此已被私欲隔断,“欲”这个字千万不能够轻易地读过欲是什么?就是我要什么“我要什么”,就是你所选择的一切贪嗔好恶都叫做我要什么比如说我要骂他,就是一个欲!然后你说我不要骂他我不要骂他,不不不,不行,我忍不住我,就是你有一个欲啊,对不对?就像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他,然后我一问他又不回答,再问还是不回答,三问不回答,你就火了,对不对?那个欲望渴求强不强盛?很强盛。

那个东西是什么东西?不是脑中的想法,欲,不是脑中的想法,欲,是一种情绪我们先把这个定位好,因为这个字的定义不定义好,我们就没有办法读王阳明的心学当然,王阳明的心学都读不了那王阳明的心学是根据什么?根据《大学》,根据孔子一脉相承的脉络,一个一贯相承的学问。

所以定义不清楚,不止是王阳明的学问不能学,连孔子的学问都没有办法学,你所学到的都是第二现场、第三现场,都是一些心以外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内心里面的东西这个被私欲隔断,想想看,当我们的贪嗔好恶一起来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一起来的时候、一冲动的时候,内在必有一种冲动的感受,你的胸中必定有一种气血、一种感受在涌动着,这个呢是贪嗔好恶的第一现场。

当它一升起的时候,你所有的理智、知识都不管用,所以叫做被私欲给隔断了,那已经不是我们内心的知行的本体了,我们稍微地定义,等一下后面的文章里面会有更详细的说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说知就是跟行一样的,知的当下就是行的当下,没有说你已经觉知了然后却不行的,没有这个事情。

这个“知”不是知道,我们现在不能把知解释成知道的知、知识的知,不是这个知,是觉知的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你说你知道却没有行,那不对,那是因为你没有知道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手已经麻木的、毫无知觉的人,他的手碰到了一个火烫的东西,即使很热,一般人摸到马上缩回来,但那个手已经麻木的人一摸不会缩回来。

他不缩回来是为什么?因为没有觉知到!如果他有觉知到他一定缩回来所以知跟行是一回事,当你一碰到那个滚烫的同时马上要缩回来,它是一体的我们碰到一个很烫的东西,我们是不经过脑袋的、你根本还不知道,你已经一下缩回来,对不对?然后后来才会回想说,哦,刚刚好烫,是不是这样啊?或者是有一个人在你背后把你吓一跳,或者在暗夜里忽然从后面打你一下,你“哗”吓一跳对不对?吓一跳回过头去才开始骂人,是不是这样?但是被吓一跳,你身中的气一震的时候,你马上感受到的同时就起了肢体的反应,不经过脑袋。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指的是这个知觉,是内心的世界,不是知识的知所以感觉到的时候,好恶就已经发生了,叫做未有知而不行知一定行!感觉到了,喜怒、好恶跟着就行了你没有行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发生,它没有感觉到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

所以圣贤告诉我们说知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孔子也好、子思也好,所提到的有关生而知之,有关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有关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等等,圣人所教我们的知行学问是内心里面的知行,提起这两个字正是要我们恢复那个内心的本体,内心什么本体?那个清净的本体,那个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那个本体,就是还没有攀附我们的好恶贪嗔之前、那个感觉的真实的实相、物理的实相。

所以圣贤教我们,提起知行两个字,就是为了要恢复内心清净的本体简单地说,知跟行都是内心的本体的份内的事情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这个恁是如此,不是让你只如此而已啊!不是任你现在呢,任着自己的习性,然后就任由习性如此地发作,这样如此下去,一辈子就这样,不是这样。

圣贤提起知行两个字,是希望你改变现况,恢复心的本体的清净,而不是希望你了解了它之后呢丝毫没有改变,然后让它依旧跟原来一样现在有很多有关心灵的学问,也告诉你不断地要认识你内在的发生,对不对?但是你认识内在发生之后呢,其实没有多大改变,他告诉你的意思是不要欺骗自己,要勇于接受自己,要勇于抒发自己,最后所抒发出来的都是什么呢?是你原原本本的七情六欲,甚至于越演越烈。

因为你认识它了,你承认它了,你却不去导正它,你也不知道如何导正,你不知道如何恢复知行的本体、内心清净的本体,那最后所迸发出来的都是七情六欲,对不对?所以圣人提出知行两个字,是有他很深的用意的,就是要指引你恢复清净的本心的意思。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所以《大学》在解释“诚意”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把知行解释出来给你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象人喜好美好的颜色是一样的,譬如说为人父母的,最令他能够喜悦的是什么颜色啊?那就是小孩子的可爱啊,对不对?对父母来讲,什么是最好的颜色?不是黄色不是绿色,不是大自然多美丽,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什么东西?小孩的灿烂一笑,他心里就非常满足了!所以当为人父母看到小孩可爱的脸庞的时候,好色是不是在前面,好色在前面的时候你还未经头脑判断哦,还未经思索,你一看到的当时,内心涌上一股温暖,对不对?涌上温暖的同时,你的喜好,你的欢喜,同一秒钟已经喜欢了。

并不是你看到了小孩,然后升起一个念头说我要喜欢他如果你这个时候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孩,你很喜欢,可是你头脑说,我不喜欢他,我告诉你,都没有用的那跟你看到情人是一样的,你看到情人,你真的很喜欢他,你暗恋他很久了,然后你告诉自己说我不喜欢他,有用吗?用处不大。

所以,你看到好色的时候,虽然眼睛看到,哪里发生反应?内心先升起温暖,这股温暖升起的同时,喜好就上去了,你越喜欢的东西越热越痒,你的喜好就会越高你有没有发现,你看着一个很可爱的婴儿,你非常想伸手捏捏他那红红的脸,给我抱一下”,你有没有发现你常常会这样,他妈妈抱着小孩不给你抱,你说拜托拜托给我抱一下,她说不要,你就越拜托她,为什么?因为你心里越痒。

那个痒一上来,你的喜好就加倍所以知是什么?你说我心里好痒啊,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你越得不到的事情你心里越痒,你心里痒的时候知已经到了,而那个喜欢,非要到不可就是行啊,那个意念就是行知是心里面的知,行是心里面的行,最后才会演变成外面你去抢那个小孩子,说拜托,给我抱一下。

这个行为是外面的,最后的,已经是第二现场了哦,第一现场在哪里?热度涌上来,并且痒痒的,你已喜欢得不得了我们现在重新定义这个,实际上王阳明的意思就是如好好色,看到好的颜色如恶恶臭,如同我们厌恶恶臭一般,你经过一个地方,经过粪坑好了,然后你闻到粪坑的味道,是不是内心先堵成一团?内心堵成一团之后,那个厌恶是随着那一团上来,厌恶就开始出来了。

然后你接下来的动作就是捂着鼻子,对不对啊?所以知行是合一的,你闻到恶臭的那一刹那,内心堵成一团,闻到恶臭你还没堵成一团,是中间有一些些的差异一点点时间后内心是不是堵成一团,你感受到内心堵成一团、正在堵上来的时候,厌恶也随着那个堵上来正在迸发,最后才落入于行为。

想想看我们人的特质是不是这样?所以知是什么?闻到那个恶臭,堵成一团你已经感觉到叫做知感觉到的同一刹那就是厌恶发生的同一刹那所以,我们从王阳明这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什么叫知行合一?知发生的一刹那行已经出来了,是合一的,没得挑,没有办法说我先知道然后再决定怎么行。

中间没有这个空档,因为知道那一刹那就已经行出去现在讲的是什么本体?为什么前面一直讲恢复本体,心的本体的真相就是这样,它与脑袋没多大关系,当你内心堵成一团的时候,你已经厌恶了堵成一团是内心的事,厌恶也是内心的事,不是脑袋的事。

感觉到堵成一团是内心是第一现场,由内心自己来厌恶,不是内心先感觉到堵成一团再发信息给脑袋,让脑袋发出要厌恶的信号再给内心厌恶一次,有必要这么麻烦吗?知道已经在内心,感觉就已经在内心,好恶已经在内心,我还需要第三者来干涉吗?当你厌恶之后你的头脑就开始发生变化,我要怎么样来整整他,我厌恶一个人,我要怎么样来对抗他,那些办法是头脑的事,但是中间过程的厌恶不是头脑的事。

我们现在求学问的人,包含现在的科学家,就是这个环节没搞清楚,就是思维跟内心是两回事,思维一直希望我们要早睡早起,这样才会健康,身材才会好,气色会很明亮,不是这样吗?可是事实上你能不能做得到?你做不到,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内心很怠惰。

思维是不会怠惰的,你的思维,整天啪啪走,忙得不得了,对不对啊?你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我告诉你思维是不会偷懒的真正偷懒的是什么呀?内心一股气沉沉的,你就再怎么也动不起来了希望大家慢慢了解,古人所讲的心是内心,不是思维,古人所讲的仁义礼智信是源自于内心,不是思维,用头脑去想的都叫做造作、叫做虚伪,是从内心而发的。

我们平常人讲话,说这句是我的肺腑之言我的肺腑之言你手会比哪里?——我的肺腑之言——你都会比在胸口,内心在哪里?在胸口

版权: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主在传播阳明学智慧,如有侵权之处请联系小编QQ:2253128如果您也是阳明学爱好 者欢迎投稿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15565.html

相关推荐
日本最窝囊的天皇,只因杀猪时说了一句真话,当晚便命丧黄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武林,不管是中国古时的明廷也罢,还是外国王族也罢,历史上都免不了为的是行政权而相互争夺战的。古时韩国的昭统法皇,是行政权争权的…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717
《人,诗意的栖居》这首诗的原文是什么?(良善与纯真)
在网路上看见大体上都是在说形而上学的诗歌《人意象地原野》,该书中,形而上学从提及瑞典著名诗人wound的名句已经开始,上面将收集到的书名呈上…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01
王阳明: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在处世行事上,王守仁的许多看法常常道破深意,那些所苦他们十多年的痛点,在王守仁的整本都能获得标准答案。在王守仁直言,一个人若是Satna,大…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67
把纯真和善良还给孩子(良善与纯真)
前不久,在网路上看见这种两个音频,小孩当狗狗养的龙虾,被双亲做成一道美味T2310了餐桌上。音频中,小孩看着眼前蒸熟的龙虾痛哭,爸爸却喧哗着…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150
王楚钦要有危机?梁靖崑夺冠前途明朗,国乒领军人物之争再起波澜(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排球#那么梁靖崑会比Chhindwara钦更为受重用吗?2023年的WTT名帅邀请赛果阿站已经圆满拉开序幕,5个工程项目的亚军各有归属。南…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474
宫崎骏电影:用善良与纯真去对抗混沌世界(良善与纯真)
吉卜力说:“我想通过自己的ACG,说每一个人,也许你仍未邂逅,但是那个当今世界上吗有许多迷人的东西,存活在那个当今世界是值得称赞的。” ​如…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19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