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徐爱书 先生于《大学》[1]“格物”诸说,悉以旧本[2]为正,盖先儒[3]所谓“误本”[4]者也。爱[5]始闻 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
门人徐爱书
先生于《大学》[1]“格物”诸说,悉以旧本[2]为正,盖先儒[3]所谓“误本”[4]者也。爱[5]始闻
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纵,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
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
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6]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
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7]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
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
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
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
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1] 《大学》:原为《礼记》中一篇,相传为曾子(孔子学生)所作。《大学》有“三纲”“八目”。“三纲”
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 旧本,即郑玄注、孔颖达疏的《礼记·大学》。
[3] 指二程与朱熹。程颢(
1032-1085 年),字伯淳,号明道;程颐(
1033-1107 年),字正叔,号伊川。程氏
兄弟为河南洛阳人,其学被称为“洛学”,早年曾就学于周敦颐,并与周敦颐、邵雍、张载并称“北宋五子”,
为宋明理学的先驱。二人提出的“理”范畴,对整个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思想见于《二程遗书》《二
程文集》等。朱熹(
1130-1200 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卒谥文,徽州婺源(今江西婺
源)人。朱熹为二程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二程之学,并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著
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等。
[4] 朱熹以旧本为误。故将《大学》分为经(第一章)与传(后十章),并修改文字,另补传一章以释“格物”
“致知”之义,名为《大学章句》。
[5] 徐爱(
1488-1518 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人,王阳明的妹婿,也是王阳明的第一位学生。明朝
正德三年(
1508 年)进士及第,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在思想上追随王阳明,
致力于“良知说”的疏通辨析与传播。徐爱生前欲为阳明出《传习录》,可惜早逝,后由同门薛侃、钱德洪
等人代为完成。
[6] 二氏:即佛家与道家。
[7]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