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山国家公园的花钟是每年樱花祭必定造访的美拍景点,而花钟旁的铜像「王阳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但现代的社会对于这位堪比孔子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开创「心学……
阳明山国家公园的花钟是每年樱花祭必定造访的美拍景点,而花钟旁的铜像「王阳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但现代的社会对于这位堪比孔子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开创「心学」的哲学家,所知却很有限,其实包括阳明山国家公园和前国立阳明大学的取名,都是为了纪念这位儒将。
王守仁生于明朝(西元1472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伯安,号阳明子,官场生涯中曾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以此军功封「新建伯」,这对举人进士出身的文人相当难得。他从小就随父亲纵马游历各地,了解大陆山川地理,少小时即胸怀大志,以做圣人为志业,并力行南宋哲学家朱熹的思想哲学「格物致知」,曾花了7天7夜穷「竹」之理,最后却无成果,而开始对该系统的理论产生怀疑。
明武宗正德年间,王阳明得罪大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驿当站长,其实就是到中国西南山区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活。他到蛮荒之地后,一草一木开始建设,盖房子、建制度,并传播教育,许多学子慕名而来,极度艰苦环境下,王阳明看透了,体悟到「心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要透过格物致知寻求道理,未免繁杂疲累,因此从心出发,且要「知行合一」,才能明白世间本质。

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强调人心本质上是没有善恶的,但与世界接触、意念一动后,马上就会出现善恶想法,但同时心中的良知会判别善恶,进而在行动上存善去恶,让自己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向圣贤君子趋近,这种向内求,让每个人都可以从心出发成圣贤的哲学思想,因而留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著名的4句教,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转折,启发无数后人。
当年中国国共双方的领袖蒋中正和毛泽东皆以王阳明为效法对象,甚至连日本明治维新,带领日本舰队打败俄国舰队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他也是王阳明信徒。相传日俄战争结束后的庆功宴上,有人问东乡平八郎为何能如此成功,他从随身的衣物中拿出一块木牌,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字句,由于太多名将伟人崇拜王阳明,以致于后代也有人将「阳明学」与「成功学」划上等号。
立委吴斯怀指出,因为先总统蒋公对王阳明的景仰,「阳明心学」等相关学说是国军高阶军官团必修科目,其中对「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思想印象深刻,从军校开始打下的基础,至今非常受用。他表示,王阳明学说是一个实践的学问,这套哲学体系提供人生面对难题时,有不同的启发与思考,提升自身的抗压力,因此在军中带兵、练兵、以及面对外界抹黑压力时,都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对人生有相当助益。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