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稻盛和夫」这个名字,很多国人或许会感到很陌生,但这个名字的知名度在日本极高。稻盛和夫在日本被尊称为「经营之神」。 一个人能够被封为「神」,一定是有他的……
一听到「稻盛和夫」这个名字,很多国人或许会感到很陌生,但这个名字的知名度在日本极高。稻盛和夫在日本被尊称为「经营之神」。
一个人能够被封为「神」,一定是有他的牛逼之处的。他最神奇之处在于人生先后两次创业,竟然都将这两家企业做进了世界500强。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时稻盛和夫年仅27岁,第二次创业事隔25年,创办了第二电信(原名DDI,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现在已经年逾八十的稻盛和夫还肩负着拯救日本航空公司的重任,这家曾经一度是日本门面的企业于2010年正式宣告破产,随即稻盛和夫被当时的首相鸠山由纪夫钦定为重整日航的掌舵人,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艰难创业。
除了「经营之神」这个称号外,稻盛和夫还有一个身份是日本企业圈内最有名的王阳明粉丝,比如稻盛和夫经常说: 「所谓真我,就是良知本身,就是宇宙中存在的睿智本身,也意味着事物的本质、万物的真理,这些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中,就有提及了稻盛和夫两次创业过程中,阳明心学对他的巨大作用。

实际上,稻盛和夫按天资来说并不聪明,他应该属于中国儒家所谓的「困知勉行」的人,他一直梦想做医生,但成绩太差,只能到陶瓷厂当个工人。这样一个人,按照一般人的眼光来看是无论如何都看不出会有这么大的成就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有了这样的成绩呢?
答案正是:王阳明心学。
稻盛和夫多次声称,他人生中最大的偶像就是中国的王阳明,而且正是用王阳明心学这一武器,才让他站到了经营管理的圣坛上。稻盛和夫的心学思想来源于明治维新豪杰西乡隆盛。稻盛和夫对这位人杰非常推崇,便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西乡隆盛的心学笔记《南洲翁遗训》,他常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时时翻阅。每每能从中汲取生活道路上的珍贵启示。
他到底汲取到了王阳明心学的哪些能量呢?答案是两个字:良知。「良知」要求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摈弃一己私欲,体恤他人。或者说,做一件事应该问良知,做这件事是否有私欲。稻盛和夫在创建DDI之前,日本开放电讯业,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过他马上克制住了自己,仔细审视自己的动机:自己为什么要进入这个行业,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祖国崛起?是为了扬名立万还是为了解决当时大多数人的失业?稻盛和夫后来说,经过半年的这种扪心自问,他断定自己没有私心邪念,于是,他洒脱地创建了DDI公司。几年后,DDI大获成功。」他后来又详细总结道:「你做的什么是正确的,你的良知一目了然,因为人有本能、有欲望,妨碍着你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用私心来判断,你肯定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即使成功也是一时的成功。你要有宽阔的视野,摆脱束缚。你办企业,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员工的利益、客户的利益、社会的利益,那么员工就会认同你,你对员工严格要求他也能接受。」
出于对良知的领悟,稻盛和夫曾提出这样一个经营管理哲学观点:作为人,何谓正确?很多专家都对稻盛和夫创建的两家公司的成功做过总结,认为京瓷公司的成功是靠了先进的技术,赶上了经济大潮,而稻盛和夫却说:「不是这样的。我认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京瓷经营判断的基准,不是『作为京瓷,何谓正确』,更不是『作为经营者的我个人,何谓正确』,而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因为它具有了普遍性,就可以与全体员工所共有。我认为京瓷成功的原因就在这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原因。」
稻盛和夫对两家公司成功的总结最具王阳明心学特点的是下面这段话:「当初尚未意识到『灵魂』的存在,只是觉得仅仅依靠出自『本能』的损益算计,或仅凭『感觉』『感情』,乃至『理性』,来判断事物,做出决定,仍是不够的。最终必须以藏在『灵魂』深处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作判断基准,这就是原理原则。京瓷和DDI有今天的局面,说到底,就凭这一点,并不复杂,更无高深莫测的东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稻盛和夫从王阳明那里得到的知行合一的经营管理思想:「无论你读过、听过多么好的道理,不亲身实践就毫无意义。为提高心性,到圣贤们的著作中寻求真理,乍一看,尽是理所当然的、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头脑理解后,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已成了自己的东西了,其实不然,他们并没有真懂,因为他们不想将这些真理付诸实践。」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