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 谓止此也。 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华杉详解 王阳明说:义理没有固定的……
原文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 谓止此也。
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华杉详解 王阳明说:义理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没有穷尽的时候。
我跟你们讲课,不可因为稍有所得,就以为得之矣!即便再讲个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没有止境。
听老师讲课能听懂吗?
从理论上讲,永远也不可能百分百听懂。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老师,怎么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
读书也是一样,读一本书,你只能读懂自己已经晓得,或接近晓得的东西。
你自己不懂的,或价值观不一致的,读着那文字,也是视而不见。
所以重要的书,要经常反复读,每一年都要重读一遍,读上二十年,也没有止境。
就拿我们学王阳明心学来说,二十年,二十遍,能读懂他的全部吗?
如果我们穿越回五百年前,亲身在老师门下跟随二十年,那二十年老师自己还在进步呢!
当你跟一个高人学习,要警醒的是,不是越学越会,而是越学跟师父差距越大!
因为师父起点比你高,接触层面比你广,处理的问题比你多,所以他进步比你还快。
知行合一,行无止境,所以学无止境。
原文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
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华杉详解 过了几天,王阳明又说:圣人如尧舜,但是尧舜之上,还可以更圣、更善,因为善无止境。
恶人如桀纣,然而桀纣之下,还可以更恶,恶也没有尽头。
假如桀纣不死,他们不会干出更多坏事吗?
假如善有止境,文王怎么会感叹:‘看见了那道,又好像没看见!’ 文王望道而未之见,语出《孟子·离娄章句下》: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那人民已经安居乐业了,可周文王看见他们,还是觉得他们受了伤害一样,要想想怎么保护照顾他们,才能让他们过得更好,其爱民之深如此。
不如此也不行啊,政教一有未修,刑罚一有不当,不就妨碍民生,伤害百姓了吗?
周文王敢说自己没伤害任何人吗?
但是别的君主不想这事,只有周文王能感受到,能谨慎努力地去对待,因为他心里真装着百姓。
唯有百姓各得其所,他的心才安。
同样,他也有一颗求道之心,他已经是圣人了,自己却不满足,觉得道无终穷,学无止境,检点反省自己一旦有片刻疏忽,学习进修一旦有片刻懈怠,就可能与道背驰。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