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一位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发现了一件很让他感到震惊的事。 不管是在电车上,街道上,还是轮船上,总能看多很多人捧着一本中国的书籍再看,而且看的极为认真,不是……
1908年,一位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发现了一件很让他感到震惊的事。
不管是在电车上,街道上,还是轮船上,总能看多很多人捧着一本中国的书籍再看,而且看的极为认真,不是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态,这本书就是《传习录》。
这位青年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越看越觉得震撼心灵,于是发出了一声这样的感叹:「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其实,他不知道的是,阳明心学在日本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

阳明学说更是间接地为日本明治维新起了思想上的铺垫作用。心学在日本的地位,几乎相当于文艺复兴之于中世纪,尼采哲学之于德意志。
日本用王阳明的心学理念教化国民,去除私欲讲究团队精神,改造国民素质,而日本就在短短不到三十的时间就发展为了强国,为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的前三杰和后三杰全都信奉王阳明。
日本一位叫做了庵的高僧拄着拐杖颤悠悠地把阳明学说带回日本,没想到竟风靡一时。「阳明心学」从此时就已经传入了日本。
1905年的一天,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在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
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
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的大儒,它在明朝时期建立了一个心学体系,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朱理学对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他创造的「学习心」是儒,佛,道三大成就。
这是过去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它开辟了儒学的新领域和新领域,是儒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
王阳明的心学奥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表面深奥难懂,实则质简易朴实。
「知行合一」。
把道德落实到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不要死读书,而是要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言行一致,认识与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这个真理突破了中国遵循的圣贤学说,所以在中国被打入另册,但却在日本开花结果,引领日本不断向前。
它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人们的「一念之不善」,当人们在道德教育上刚要萌发「不善之念」的时候,就要将其扼杀于「萌芽」,避免让这种「不善之念」潜伏在学生的思想当中,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病」。
阳明学说提倡的「知行合一」,促进了日本人的工作效率,而且经过日本学者的改造阳明心学变得简单易懂,易于利用,十分符合日本人的性格。
日本以天皇为核心构建全新的国家机器,这样的君臣观念、德治观念和平等观念就是王阳明政治伦理的核心支柱。
这样的心学思想经过石田梅岩、中江藤树和吉田松阴等人的传播,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社会,对人,对人心的,对理性的相信打破了身份制度下血统原则和世袭原则的枷锁。
大家都知道日本武士精神的厉害,而阳明心学重塑了武士道!
武士应该忠于谁?武士的刀向谁挥?武士的良知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在明治维新期间激励着一批维新志士投入到革命中来。阳明心学将知识被看成要与生活中的实践躬行相一致,无疑给武士道增加了行的意义和价值的指向性。
在那个时期,最大的理就是推翻幕府,重建一个全新的日本,这个「理」存在于像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武士的「心」中,这也是他们作为武士存在的意义。
为了这个目的,必须将武士的修行贯彻到行动中来,那就是「知行合一」,武士的刀指向幕府,推翻旧幕府在日本的统治。一大批受阳明心学的下层武士站出来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也将日本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王阳明说过,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事情不符合「我」的预期。「我执」越重,人越痛苦。但是一旦放下生死,「我执」自然也就消失了。
现在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内心越来越脆弱,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都看淡后,有了强大的内心,自己就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家园。
王阳明在官场干了大半辈子,他有自己的坚守,牢狱富贵,恐吓诱惑,都不能动摇他内心的坚守。

身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的我们,当遇到疑惑的事情后,我们内心的坚守在哪里呢?自己的强大又在哪里呢?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就得读一本王阳明,从他的心学中得到释怀。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