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知乎上的大多数答案可以被总结成两种: 一、知行合一是一个指示性的动词。知意为真理或道……
关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知乎上的大多数答案可以被总结成两种:
一、知行合一是一个指示性的动词。知意为真理或道理,行意为行动。这个词就意为要让我们的行动符合真理。这自然而然就包含着一条指示性的建议:我们要不断地找寻真理,通过反复实践,让我们的行动符合真理,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知行合一是一个说明性的名词。知意为你的思想,行意为你的行动。这个词意为你的思想与你的行动总是一致的。反过来说,你的行动代表了你的真正思想。更准确地说,代表这个意思的概念是知行一体
现在所流行的是第一种解释,但它并非王阳明的本意。但如果你采信第一种解释,并按照此去行动,这也并没什么错。但你要明白,这时候,你所理解的知行合一,只是你自己杜撰的一个词。
第二种解释才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更准确地说,是知行一体。它并不是什么建议,而只是一个客观的陈述句,在陈述一个事实:人的思想与行动总是一致的;反过来说,人的行动总是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用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不要看他是怎么说的,而是要看他是怎么做的。如果你觉得你的行动并没有反映你的思想,那只能说明你这个思想是假思想,并不是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思想。
那我为什么就说,第二种解释符合王阳明本意而非第一种呢?
这个问题,在《传习录》记载的王阳明与弟子的对话中,已经有过很详细的解答。在此摘录部分原文:
《大学》中言: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然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简单来说,一个人一见到美女自然就喜欢了,而不是先判断一下,告诉自己这是美女,然后再生出喜欢之心;一个人闻到臭味自然就感到恶心,而不是先判断一下,告诉自己这是臭味,然后再感到恶心。以此观之,第一种解释知行合一就是让我们的行动符合真理显然不对。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地探究一下第二种解释:人的思想与行动总是一致的;反过来说,人的行动总是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宗旨是致良知。简单来说,致良知的意思是: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找到我们的真正本性,让所有行动都符合我们的本性。但注意,这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因为找到了本性,所以行动才能符合本性。而是同步发生的关系,找到了本性,符合本性的行动就自然发生。做到了一个符合本性的行动,那我们就找到了一点本性。
那这里就又暗含一个事实:我们的本性与我们的行动是不相符的,所以我们才要通过知行合一来致良知,来让自己的行动与本性相符。那如何让我们的行动与我们的本性相符呢?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问,为何我们的行动与我们的本性不相符呢?
简单来说,这是因为我们从生下来就接触了太多的错误思想,并根据错误思想做出了太多行动,养成了一些错误习惯,形成了错误的性格。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我们的真知被私欲所蒙蔽。这样等我们长大有了自我意识并开始审视自我时,就会发现我们离我们的真正本性已经很远了。
而到这里,我们就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知行合一其本意是,我们的本性与我们的行动总是一致的;反过来,我们的行动总是反映我们的本性。
如果我们的行动未反映我们的本性,那是因为我们受了错误思想的误导从而做出了错误的行动。而在这里,知行合一就也可理解为一个指示性动词——要让我们的行动与本性相符,那我们就要革除掉脑中错误的思想。
而如何运用知行合一,其实也就是如何致良知——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参考书目:
钱穆《阳明学述要》
虞顺在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中的回答(知乎问答)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