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门生的朋友,平时就爱生气,动不动就责备别人。 老师以此为戒,如下所述。 “所谓学问,首先是要反省自己。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别人反省,只会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而……
同是门生的朋友,平时就爱生气,动不动就责备别人。
老师以此为戒,如下所述。
“所谓学问,首先是要反省自己。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别人反省,只会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而不会注意到自己不好的地方。”。
如果经常反省自己的事情,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根本没有时间去责备别人。
舜能使变得傲慢、轻视别人、瞧不起别人的弟弟大象感化并重新做人,最重要的是,他没有看到大象的不正当行为。
如果舜努力让大象扭曲的心恢复正常的话,就会越来越发现大象的不正当(不诚实),另一方面,大象因为其傲慢而侮辱人的性格,所以绝对不会听从他的忠告。更何况,感化之类的,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那个朋友被老师的话感动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老师说了。
“你今后不应该指出别人的善恶。大概,当你认为应该批评别人的时候,你的这种想法是一个很大的‘私欲’,必须要去掉。”
///////////////////////////////////////////////////////////////////////
首先,先说说舜和大象的事情。
关于舜,在30条里已经提到了,请参照那边。
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天子(德高望重的皇帝)之一舜。
舜生的母亲去世了,父亲盲叟迎来了后妻。
父亲和继母溺爱了继母的前夫象,舜不被爱。但是,舜为了讨父母的喜欢,努力和义理弟弟大象搞好关系。
尽管如此,大象还是和父亲盲叟和母亲在一起,每次有事都要杀舜。这里没有详细说明,舜每次都机智地回避危机。
舜被尧帝发现,即使被重用了,大象也只考虑杀死舜。
舜致力于自己修身,指出象的坏事,不打算改正。因为有时间责备别人的话,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人性。自以为是是不行的。如果指出了坏事的话,大象会更加怨恨舜吧。
而且,把自己变成更好的人都是很难的事情,却要改变别人,这并不像用嘴说的那么简单。比起别人,改变自己不是更容易吗。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
“健全的人不会改变对方,而是改变自己。不健康的人会操纵对方,改变对方。”
这样说道。
我想舜的情况也能说同样的话。
《孟子》万象·下篇中记载,舜有了舜的感化价值,不久舜就和大象成为了好朋友。舜在登上帝位的时候,把大象变成了有麻之邦的老爷,之后关系很好。
通过经历痛苦的回忆和痛苦的事情,也就是逆境,人们能够锻炼出心灵。
总之,这件事在《孟子》里
“上天赐予我们培养忍耐力,使我们能做至今为止没能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可贵的考验。”(告子·下篇)
有这样的说法。
舜在父母和大象的痛苦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他的心。
关于消除私欲。
这并不是抑制私欲的产生。压制感情是有百害而无一理的。
那么,怎么办才好呢?中江藤树的两大高徒之一渊冈山的孙子弟子植木是水的教诲如下。
“大家都会在意心情往左散开,也就是说会分散注意力,所以才会想把这些消除掉吧。所谓工夫,就是不能这样做。”。
当知道“精神涣散”的时候,良知在工作。所以,只要尊重并相信那份良知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为了克服“精神涣散”这一负面部分而努力”(木村光德《日本阳明学派的研究》明德出版社)
心情散乱、烦躁、生气等时候,因为良知教会了我心情散乱、烦躁、生气的事情,所以如果对良知的工作表示感谢和喜悦,心自然就会恢复平常心。
植木是水出生于冈山县的周匝村(现在的赤磐郡匝匝匝),出演了美作,晚年回到了匝匝,活跃在舞台上。
他是大阪木村难波(渊冈山的高弟)的高弟,在商人家里作为长子出生,家里贫穷,读写也学不好,据说是个文盲,不知是不是天生的聪明,他师从中江藤树的孙弟子木村难波大悟,作为藤树学的指导者活跃于文坛。(《植木是水翁传教录》《植木是水翁行状略》)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