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在穆把退溪的心学称为“居敬的心学”,把阳明的心学称为“致良知的心学”关于两者的异同,叙述如下。退溪以现代生活的古人的“行路”=道理为范本,回顾自己的人生虽然是虔诚……
崔在穆把退溪的心学称为“居敬的心学”,把阳明的心学称为“致良知的心学”关于两者的异同,叙述如下。退溪以现代生活的古人的“行路”=道理为范本,回顾自己的人生虽然是虔诚和省察的心学,但是阳明把人人都有的心=良知引导万物可以说是被认为产生的根源的跳动和自由的心学但是,无论是退溪无论是阳明,还是“对自我的反省和信赖”,以及以此为基础,向“万物和世界”进军这一点是一致的。换言之,外部的知识体系本身不是有比重的吗没有,接近事物和外部世界的人的态度,心的应有的样子在把“在样式”作为问题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虽说同样是“心学”,但在退溪的情况下,“以理为模范,回顾自己的人生,虔诚与省虽然是“察之心学”,但在阳明的情况下,“把良知看作引导万物产生的根源的跳动”和自由的心学,两者的心学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对于自我省察和信赖,以及对事物和外部世界的“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的关心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总之,既然两者都是“心学”,就不能退溪水的居敬的心学也好阳明的良知的心学也好,都是基于对“心”这一自我的反省和信赖在决定对部世界的认识和实践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思考模式指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此,我想整理一下以往关于“心学”的讨论。关于“心学”目前为止但是实际上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例如,上述高桥进是朱子的先人邵康节的心理学如下所述。邵康节说:“天地万物皆有,人之谓也。”(观物内篇)的时候,他会出现现象把世界存在的道理当作“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之中”来理解,因此这就叫做客人虽然作为观存在性的“物之理”而定下了定论,但他却不止此,将人从天地间作为存在于此中的天人地参合体系,作为把握世界存在的主体的人在其中定位,并且把作为事物的道理的中~间作为人的心中也就是说,把心作为万化的产生之地。就这样,请向邵康节致敬“物之理”终于作为“心之理~法”内在地被人类主体所决定,在那里他的特色“先天心学”的立场被确立了。
李退溪的“诚”和王阳明的“诚”高桥认为人是“把握世界存在的主体”,“心万事万化的发生之地”的邵康节的心学被命名为“先天心学”。这个先天心学也叫“心”以对自我的反省和信赖为基础,决定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思考模式被认为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心学”这个概念,如果不小心使用的话,就是“心学”的意思味道太广了,有什么都适合的危险。另外,朱子学也被称为“朱子心学”。垣内景子以朱子学为心学关于捕捉的意义,叙述如下。朱夫子的思想是心学,心的问题是朱夫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没别的。在朱夫子,心和理不是对立的,心和理是对立的理和心一起被发现,从而获得各自的权利。可以说心理学是朱夫子思想的核心,后来冠以自己名字的学派被称为理学,被视为与心学对立的东西,对朱夫子来说是意料之外的没错。……心=理学成为理学,在朱夫子的思想中考虑诱发心学的原因朱夫子认为,朱夫子在解读那个人的思想构造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失败。也就是说,朱夫子的思想作为心理学来论述的意义是朱夫子以后思想史的发展
从开放的角度来解读朱夫子的思想体系的构造表示动作。朱子学被称为“心学”,朱子以后心学兴盛的原因是“朱夫子”的思想体系的构造”中解读的垣内的思想史的考察很有意思另外,如果着眼于朱子学中确实存在“诱发心学的原因”的话,朱子把学称为心学是可能的吧。另外,吾妻重二对阳明学被称为“阳明心学”进行了如下解说。
根据阳明心学的研究,学问的最终结论是自己通过内在的直觉和他人融为一体万物一体的境位,这里是对他人及万物情感的共感=仁在地上流淌着。心学者多不使用格物绝理的词,只说是格物但是,在这样的心学思想中,把现象作为对象化的理论客观地分析问题,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把自己和他人的共鸣分割开来做的东西,只会阻碍万物一体的直觉。这在心理学上是错误的为了避免意识的扩散,确立不被外界物所迷惑的主体是最大的难关因为这是一件心事,所以也有着气魄和意义夫子的学问论中包含的内在认识的侧面在后世被贯彻到这样的地方直到改变了面貌。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