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资讯 2022年08月7日
0 收藏 0 点赞 160 浏览 2729 个字
摘要 :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明朝,程朱理学盛行,占据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明朝中期,一位哲学家横空出世,他高……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明朝,程朱理学盛行,占据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明朝中期,一位哲学家横空出世,他高举心学的旗帜,反对程朱理学,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此人便是一代奇人王阳明,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文能教育天下英才,武能平等宁王叛乱,可谓文武双全。

王阳明晚年用四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心学理论,也就是有名的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

四句教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第一句就在他弟子中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历史上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

嘉靖六年(1527)五月,朝廷命王守仁以原官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前往广西征讨思恩、田州之乱。临行前夕,王阳明的弟子王畿和钱德洪产生了一场辩论。

王畿是个比较激进的人,他说,老师的四句教可能说得不彻底,因为一切都是从心之体来的,既然心之体无善无恶,那么意之动也应该无善无恶,良知也应该无善无恶,格物也应该无善无恶,也就是说一切都无善无恶

而钱德洪却是个老实人,他说,老师这么说肯定是对的,心体本来没有善恶,但是被私欲所沾染,心体也就有了善恶,正要用格物致知的功夫让心体回复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畿曰: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德洪曰:何如?畿曰: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德洪曰: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王阳明年谱》)

由于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便相约第二天去请教老师。第二天,弟子们在天泉桥畔为老师践行,王畿与钱德洪趁此机会说出了自己的疑问。王阳明说,我就等着你们来问我呢。你们俩都偏于一端了,要相互学习才能互补。

钱德洪说心体沾染了私欲,就有了善恶,这是不对的。心体就像是太虚,虽然太虚中有日月星辰等一切事物,但太虚是无形的,不会被这些东西障蔽。所以钱德洪要学习王畿对本体的领悟。

王畿说心体无善无恶,所以意、知、物都无善无恶,这个见解虽然正确,但是只能自己修行,不能用来指引别人。因为这四句是说跟最聪明的上根之人听的,哪怕颜回在世都不敢说自己是上根之人。其实王阳明是在委婉批评王畿,连颜回都不敢说自己是上根人,那你王畿这一套准备说给谁听呢?所以王畿要学习钱德洪的修行功夫。

王阳明最后说道,你们两个人的见解合到一起就没毛病了,无论是用来教导什么人都可以。你们以后可不能再乱改我的四句教了。

汝中(王畿字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传习录》)

说完这段话,王阳明就启程了,并死在了行军途中。因此王阳明的这段话是他留给弟子们的最终教诲,而这个故事被称为天泉证道。

那么四句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王畿与钱德洪又为何会产生争执?且听居士我细细道来: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符合本心的就是善,不符合本心的就是恶。所以做圣人的道理不必去向外寻找,只要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呢?其实,正因为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所以才说它无善无恶。比如:法律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合法还是非法的标准,那么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呢?我们当然不能说法律是非法的,可我们好像也不能说法律是合法的啊。心之本体也是如此,我们既不能说它是善的,也不能说它是恶的,只能说它无善无恶。

当然王阳明有时候也说心之本体至善无恶,因为如果我们依照本心去心事,所作所为都是善的,所以心之本体是至善的。无善无恶与至善无恶并不矛盾,只是强调了不同的方面,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

虽然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或者说至善无恶,但是我们的意念发动时却既有善念又有恶念。而这正是王畿所质疑的地方,他认为既然心之本体是至善的了,那么我们产生的意念也应该和心体一样至善才对。所以王阳明认为王畿的说法只适合那些上根人,因为上根人一旦领悟到心之本体,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符合心之本体,至善无恶。

但是99.99999%以上的人都做不到这样,因为他们的心中有私欲、杂念。那些出自本心的念头是善的,而那些出自私欲的念头是恶的,所以人的意念一动,就有善念、恶念之分。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

人的心体是判别善恶的标准,所以人的意念一动,心体便知道是善念还是恶念。这种觉知能力就是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

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哪怕是大奸大恶之人也都有这种良知,只是他们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所以无法真切的知善知恶。就像一面镜子,本可以清楚地映照出一切事物,然而镜子上逐渐沾满灰尘,昏暗不堪,就看不清楚了,只能照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但镜子还是那面镜子,镜子本身还是明亮的,只是被灰尘遮住了而已。

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并非不知道善恶,只是他们会为自己掩饰,以求心安而已。比如你要问一个惯偷他为什么偷东西,也许他会说是生活所迫,但他绝对不会说是喜欢偷东西。因为他也知道偷东西是一种恶行,所以要为自己掩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

既然人人都有知善知恶的良知,所以修行的方式就很简单了:践行那些善的念头(为善),消除那些恶的念头(去恶)。王阳明说,这种为善去恶的功夫就是格物。

为什么说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呢?首先要理解阳明心学中物这一概念的含义。

王阳明说的物,不是指客观事物,而是指意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你想到什么事情,那件事情就是物。你想到孝顺父亲,孝顺父亲就是一物,你想到友爱兄弟,友爱兄弟就是一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传习录》)

王阳明将格解释为正,格物就是正物,也就是让自己想到的每一物符合自己的良知。所以要把那些符合良知的念头付诸实践,即为善,将那些不符合良知的念头扼杀在萌芽中,即去恶。

久而久之,你的恶念会越来越少,心地越来越光明,就像心中的镜子,虽然沾满了灰尘,但是越擦越亮。最后,人心中的私欲全部被去除了,人的本心也就恢复了彻底的光明。

所以王阳明在临终时只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对自己此刻心境的描述。此时的王阳明,心中良知已是完全光明,完全没有一丝私欲遮蔽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版权: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主在传播阳明学智慧,如有侵权之处请联系小编QQ:2253128如果您也是阳明学爱好 者欢迎投稿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pnp9.cn/4560.html

相关推荐
日本最窝囊的天皇,只因杀猪时说了一句真话,当晚便命丧黄泉(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武林,不管是中国古时的明廷也罢,还是外国王族也罢,历史上都免不了为的是行政权而相互争夺战的。古时韩国的昭统法皇,是行政权争权的…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734
《人,诗意的栖居》这首诗的原文是什么?(良善与纯真)
在网路上看见大体上都是在说形而上学的诗歌《人意象地原野》,该书中,形而上学从提及瑞典著名诗人wound的名句已经开始,上面将收集到的书名呈上…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09
王阳明: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
在处世行事上,王守仁的许多看法常常道破深意,那些所苦他们十多年的痛点,在王守仁的整本都能获得标准答案。在王守仁直言,一个人若是Satna,大…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82
把纯真和善良还给孩子(良善与纯真)
前不久,在网路上看见这种两个音频,小孩当狗狗养的龙虾,被双亲做成一道美味T2310了餐桌上。音频中,小孩看着眼前蒸熟的龙虾痛哭,爸爸却喧哗着…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155
王楚钦要有危机?梁靖崑夺冠前途明朗,国乒领军人物之争再起波澜(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
#排球#那么梁靖崑会比Chhindwara钦更为受重用吗?2023年的WTT名帅邀请赛果阿站已经圆满拉开序幕,5个工程项目的亚军各有归属。南…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478
宫崎骏电影:用善良与纯真去对抗混沌世界(良善与纯真)
吉卜力说:“我想通过自己的ACG,说每一个人,也许你仍未邂逅,但是那个当今世界上吗有许多迷人的东西,存活在那个当今世界是值得称赞的。” ​如…
日期:2023-03-12 点赞:0 阅读:524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20:00

客服电话

17340063827

客服邮箱

2253128@qq.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