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前七回中,从石猴出世、大闹天宫,再到被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无疑是绝对的主角。即西游记开篇就隆重推出了……
《西游记》的前七回中,从石猴出世、大闹天宫,再到被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无疑是绝对的主角。即西游记开篇就隆重推出了一位贯穿始终的主角:孙悟空。
这个悟空,代表了灵根,是与生俱来就有的灵性,也代表凡夫俗子的心灵,是有名利权情的世俗的人心。 有关这个心,或者心性又该如何理解呢?
借用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来诠释,能够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个心性的含义。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是阳明心学的四句教,很好诠释了这颗心的意思:
无善无恶心之体:作为一个本体,就如同石猴刚刚出世一般,只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石猴,千万年的孕育而成,这是一个纯粹的本体,没有善恶之分。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就是意念,认知,意识。当他知道善恶的区别,有善有恶,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像川剧变脸一样的。这就是意念的运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但是真正要选择善与恶在哪里呢?在他天生本然的良知,这是本能还是本心呢?
王阳明先生一辈子总结自己的心学历程,就在于致良知三个字,这是所谓修行、修身养性,达到自我的和谐,追求终极心性真理的起点和目的都在于良知。所谓的致良知,既是方法论也是目的和结果。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在良知的前提之下,在良知的标准之下。保留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这是格物致知的方法和目的。研究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最终还是为了要达到致良知的目的。
孙悟空成长过程,也体现了四句教的意义:
当石猴出世时,就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石猴子,山中无甲子,岁寒不知年,这是无善无恶的本然状态。
发现水帘洞之后,才有长幼尊卑的区别,后因为怕死才去寻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东海龙宫取宝贝,大闹地府,偷盗蟠桃和金丹,大闹天宫等行为,正是有了私欲之后,背离良知,心有挂碍出现的颠倒梦想,黑化妖魔化的孙悟空就是在善恶不分的懵懂状态,走上西天取经之路,一路降妖除魔,直到取得真经的过程,正是回归良知、为善去恶的格物致知过程。
这也是孙悟空的心路修行过程,是找到良知良能,就是他向菩提祖师学习的过程。菩提就是他内在心性的良知,他向他的良知学习,所以叫致良知。
傅茂恒广话西游的系列文章视频上线以来,有不少朋友留言或者私信讨论有关《西游记》这本书和现在所谓的修行、练气功、升维度等一些境界问题,个人觉得西游记这部经典传递出来的信息内涵很深厚,和那些在小我天地的修炼大不相同,当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1000个人去读《西游记》会看到1000个孙悟空,所以,你我都是孙悟空。
欢迎各位朋友关注@傅茂恒广话西游 ,一起交流分享你我心中对于《西游记》中的那些文化密码的理解和心得。更多内容,请搜索傅茂恒广话西游,且听我娓娓道来。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