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余姚)人。少年时期随父迁家至山阴(越城,今浙江绍兴),曾……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余姚)人。少年时期随父迁家至山阴(越城,今浙江绍兴),曾筑室于越城外之会稽山阳明洞天,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四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知行合一”是贯穿整个阳明心学的内在维度;“致良知”是阳明心学功夫论总纲,内蕴着本体之使然和呈显,以及境界之生成;“万物一体”是阳明心学的境界论,也是心学即本体即功夫义理进路的必然结果。阳明心学是中国心性儒学的高峰,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明儒学案》卷五)可见,王阳明在明代学术思想,乃至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王阳明学术思想的核心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寄正宪男手墨二卷》)而他一生的学术生涯用“前三变”和“后三变”来概括则甚为简易直接。其高足钱德洪在《刻文录叙说》中是这样概括其为学至道经历的:“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道也。”(《王文成公全书》序《刻文录叙说》)这就是王阳明的“学之三变”。而其成贤成圣的教法,钱德洪亦以“三变”概括之:“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变也。”(《王文成公全书》序《刻文录叙说》)王阳明心学形成于明代中叶,作为时代的产物,它直指当时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颓败气息。王阳明立志于社会道德的重建,提出了“良知”“致良知”说,意在把天理内化于人心,把“心”提到本体地位。同时阳明心学也是儒学自身演变的结果,阳明思想对道禅思想的吸收使原本讲道德义理的心学具有了更多灵活多变的特点,并使之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王阳明对“心”之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则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王阳明的一生是短暂、波澜壮阔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个人气质方面,王阳明具有“豪雄”式人格;在精神上,则充满着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这一切影响着王阳明的思想发展方向和学说构建,最终成就了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有成就的少数几个“兼三不朽”人物之一。
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著作为《传习录》和《大学问》,后人把他的思想材料汇编为《阳明全书》,共三十七卷。今版《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是最为完整的。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