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前提是知,知道是什么,才有知行合一等后面的行为。这些在心学那里就是致良知,这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否则都是空谈。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王阳明心学的前提是知,知道是什么,才有知行合一等后面的行为。这些在心学那里就是致良知,这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否则都是空谈。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的提法。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意思为:在内部做到心中有数,在外部做到行动一致,知行合一。内化于心是指从思想上归化,外化于行是指从行为上归于所化。化是转化,归化,是指一种文化、体制、思想或政策方针。
正如《明日歌》所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真谛是要体会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领悟理论、思想,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践行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际行动,重点要落实在做上。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