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和体现。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北宋张载首次明确天人合一的概念:儒者因明……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和体现。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北宋张载首次明确天人合一的概念: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程颢、程颐则更进一步讲道: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和。
古人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人神合一;天德与人伦合一;人与自然合一。
比如孔子的畏天命、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孟子民本思想,无不与天人合一有关。
至陆王心学时代,陆九渊提出天即人,人即天,天人无分别。直达内心的顿悟,简单明了。
陆九渊以古籍来解释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他极力反对天理人欲之分,认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也;明确提出心即理,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要想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必须扩充自己的本心。
王阳明承认,天是人性之源,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予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天之所以在天,在于理,而理则在于心。要实现天人合一,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自家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人人心中都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认为,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天理是最高标准,人若自觉向天理靠齐,即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王阳明的学问,以实现天人合一为目的,以心即理表现为生生不息之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参考书目:
《陆九渊集》,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