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保持心空灵而不愚昧无知,众多道理存具心中,万事万物就都能够显现出来了。心外没有道理,心外也没有事物。” 十九 【题解】 本条讲“心”与“理”的关系。朱熹的“……
【译文】
“保持心空灵而不愚昧无知,众多道理存具心中,万事万物就都能够显现出来了。心外没有道理,心外也没有事物。”
十九
【题解】
本条讲“心”与“理”的关系。朱熹的“心”与“理”确有气内、气外之分,二者是不同层面的概念。王阳明化理于心中,无形上、形下之别,心理合一。故王阳明反对分“心”与“理”为二。
②存养是无事时省察:语自《中庸章句》首章《集注》云:“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译文】
“反省体察是有事时的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无事时的反省体察。”
二十三
【题解】
本条王阳明论心学功夫,题眼在“谨独”二字。王阳明一向主张功夫不离日常,但又不能执着于日常,否则便是逐物,其关键在于应物而不累于物。这样,就由功夫指向了心体,正所谓“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心体看功夫,便是要“致中和”,便是“谨独”功夫。正如陶浔霍所言:“谨独只在不分动静,念念去人欲以存天理。”是也。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①。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②,‘致中和’只在‘谨独’③。”
【注释】
①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即指《象山全集》卷三十四:“复斋家兄一日见问云:‘吾弟今在何处做功夫?’某答云:‘在人情、事势、物理上做些工夫。’”象山,即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抚州府金溪(今江西金溪)人。南宋心学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同时代,二人之间常展开辩论,无论当时还是后世,皆影响深远。著有《象山文集》等。
②致中和:语自《中庸》首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③谨独:即慎独。语自《大学》第六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第六章:“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中庸》首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陆澄曾经向先生请教陆象山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的论点。
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从视、听、言、动一直到富贵、贫贱、患难、死生,都是事变。事变也只包含在人情当中,其中的要义就是‘致中和’,‘致中和’的重点在于‘谨独’。”
二十四
【题解】
本条解“性一”。在阳明心学,心即性,性即理。性一即是肯定心一,心一即是肯定理一。从心本体出发,由四德而四端,皆是心之发用,因所指不同而异,理一万殊,故孙奇逢评曰:“一性字分明,万理灿然。”从性一出发,功夫便是尽心尽性。本条是王阳明论性的重要语录之一,所涉理学范畴亦多,或可深体之。
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①,是性之表德邪②?”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③。”
【注释】
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语自《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孟子“四端”。
②表德:语自《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后用以指人的表字或别号。
③灿然:明白,显豁。
【译文】
陆澄问:“仁、义、礼、智的名称,是不是从已表达的情感中得来的?”
先生说:“是的。”
有一天,陆澄又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的表字吗?”
先生说:“仁、义、礼、智也是性的表字。性只有一个,从形体而言就称为天,从主宰而言就称为帝,从流行而言就称为命,赋予人就称为性,主宰身体就称为心。心的发用,遇父便称为孝,遇君便称为忠。以此类推,名称可以无穷无尽,但只一个性而已。就像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对于父亲就称为儿子,对于儿子就称为父亲。以此类推,名称可以无穷无尽,但只一个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这个‘性’字明白清楚,那么天下万理也就了然。”
二十五
【题解】
本条论为学功夫要旨即在于去人欲、复天理。然功夫过程,最是吃紧费力,日间功夫,最见实功。首先,人心不定,故需静坐,但又不能为静而静,过犹不及;其次,人欲常生,故需克除务尽;再次,克念功夫在显微之间,因此要如猫之扑鼠,果毅坚决。从功夫过程与目标来看,这就是“何思何虑”的功夫。本条中克私去欲的功夫最是令人警觉和深思。所谓己私难克,一方面在于“私”念念不断,如陶浔霍说“恐到做鬼时,此根仍在也”;一方面在于人的意志力,如施邦曜说“非有大勇者不能”。
一日,论为学工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①,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②,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③,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④。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⑤,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⑥,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⑦。虽曰‘何思何虑’⑧,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注释】
①心猿意马:佛教语。《御制秘藏诠》卷二十一:“心猿意马:心识缘虑,狂若树猿,意识奔驰,甚于逸马。故《楞严经》云:‘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意即心思散乱,如猿马一样难以控制。另《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乐邦文类》卷五、《圆觉经类解》卷四、《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卷七等均有出处。
②槁木死灰:语自《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即毫无生气。
③间(jiàn):间断。④廓清:澄清,肃清。
⑤猫之捕鼠:语自祩宏《禅关策进·蒙山异禅师示众》:“后参皖山长老,教看‘无’字,十二时中,要惺惺如猫捕鼠,如鸡抱卵,无令间断。”(《大正大藏经》卷四十八)又见《朱子大全》卷七十一《偶读漫记》:“释氏有清草堂者(宋代善清禅师),有名丛林间。其始学时,若无所入。有(黄龙禅师)告之曰:‘子不见猫之捕鼠乎?四足据地,首尾一直,目睛不瞬,心无他念。惟其不动,动则鼠无逃矣。’清用其言,乃有所入。”朱熹此语化用自《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心禅师发嗣》章之《续臧经》,黄龙祖心语其弟子善清云:“子见猫儿捕鼠乎?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一直。拟无不中。子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根,默然而究。万无一失也。”
⑥斩钉截铁:语自《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唐末洪州云居道膺禅师谓众曰:“学佛法底人,如斩钉截铁始得。”
⑦端拱:正身拱手。
⑧何思何虑:语自《周易·系辞下》:“《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译文】
一天,谈论为学的功夫。
先生说:“教人做学问,不可偏执一边。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心猿意马,心神拘缚不定,所思所想大多是私欲方面的事,因此应该先教他静坐,让他停止思虑。久而久之,等他心意稍微安定。但只是空想静守,如同槁木死灰,也没有用,必须教他省察克治的功夫。做省察克治的功夫,就没有间断的时候了,就像是驱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根除的决心。无事时,把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逐个追究搜寻出来,一定要拔去病根,令它永远不能复发,才算痛快。常像猫捕老鼠,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刚刚有一点儿私欲萌生,就立刻克戒掉,斩钉截铁,不可以姑且宽容,给他方便,不可以窝藏,不可以放他逃走,才是真正实在用功,才能彻底除去私欲。等到没有私欲去克治,自然能做到端坐拱手。虽然所谓‘何思何虑’,这并不是初学时的事,但初学时必须要思考,省察克治的功夫,也就是思诚,只思考一个天理,等到天理完全纯正了,就是‘何思何虑’了。”
二十六
【题解】
本条以鬼事言“集义”。所谓“集义”,即是要凡事不悖天理,皆合于义。凡有鬼,即是集义功夫有欠缺,有不合于义者,故心怕。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心存敬者,即是心怀戒惧,唯恐理有所乖,义有所失。如怕鬼,说明对理(义)无敬畏,则不合集义功夫。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①,而心有所慊②,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注释】
①集义:语自《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朱熹注云:“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
②慊(xián):疑惑。
【译文】
陆澄问:“有人晚上害怕鬼,怎么办?”
先生说:“这只是平日里不能做到积德行善,内心有所疑惑,因此害怕。如果平素行为与神明相合,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子莘曰①:“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注释】
①子莘:马明衡,字子莘,号师山,兴化府莆田(今属福建)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御史。王阳明早期的学生。著有《尚书疑义》。
【译文】
马子莘说:“正直的鬼不必害怕,担心邪恶的鬼不管人的善恶,因此未免害怕。”
先生说:“难道有邪恶的鬼能迷惑正直的人吗?只是有这种害怕,就是心地不正了,所以有被迷惑的,并不是鬼迷惑他,而是心被自己迷惑了。例如人好色,就是被色鬼迷惑;贪财,就是被财鬼迷惑;不该生气而生气,就是被怒鬼迷惑;不应害怕而害怕,就是被惧鬼迷惑。”
二十七
【题解】
日本阳明学者佐藤一斋在《传习录栏外书》中说:“此条诠《定性书》之旨。时有动静,理无动静。故睹闻思为,常一于理,则所遇动静,亦常定也。”从“心”“物”关系出发,理(心)作为本体,是超越时空的,无关乎气之动静,都是一个定,一个安。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译文】
“心的本然状态即是安定平和,也就是天理。心有动有静,是在不同的境遇下的不同表现罢了。”
二十八
【题解】
本条从心学的角度解释《大学》与《中庸》的关系。佐藤一斋于《传习录栏外书》谓:“天命之性,即明德也。率性修道,即明德亲民之止于至善也。戒慎恐惧,即格、致、诚、正、修也。天地位、万物育,即治国、平天下也。”此语已将《大学》首句与《中庸》首章关系言之甚明。
澄问《学》《庸》同异。
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①,为《中庸》首章。”
【注释】
①子思:名伋(约前483—前402),孔鲤之子,孔子之孙。相传子思作《中庸》,即《礼记》第三十一篇。《史记·孔子世家》云:“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译文】
陆澄问《大学》《中庸》两本书的异同。
先生说:“子思将《大学》的主旨概括为《中庸》的第一章。”
二十九
【题解】
本条以史言道。在王阳明的经学观中,史亦可言道,即所谓以道言之,经、史一致。正名在根本上是以道赋名,名合于道义,才能名正言顺。此条以处人伦之变言理的优先性,在根本上肯定了心的本体地位,这正是阳明心学的本意。
问:“孔子正名①,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②,此意如何?”
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③。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厎豫④?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请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⑤,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⑥,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注释】
①孔子正名:《论语·子路》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意指辨正名分,使名实相符。
②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zhé)立郢(yǐng)”:先儒,指胡瑗和朱熹。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子路》中注引胡瑗云:“卫世子蒯聩耻其母南子之淫乱,欲杀之不果而出奔。灵公欲立公子郢,郢辞。公卒,夫人立之,又辞。乃立蒯聩之子辄以拒蒯聩。夫蒯聩欲杀母,得罪于父,而辄据国以拒父,皆无父之人也,其不可有国也明矣。夫子为政,而以正名为先,必将具其事之本末,告诸天王,请于方伯,命公子郢而立之:则人伦正,天理得,名正言顺而事成矣。夫子告之之详如此,而子路终不喻也。故事辄不去,卒死其难。徒知食焉不避其难之为义,而不知食辄之食为非义也。”方伯,古时在天子千里之外,设方伯,为一方之主,掌征伐大权。如周文王称西伯。辄,指卫出公蒯辄,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的儿子。蒯聩因得罪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往晋国。灵公死后,立蒯辄为君,晋国把蒯聩送回卫国,想借此侵略卫国,因而卫国拒绝蒯聩回国。后蒯聩在孔悝等支持下立为君,是为卫武公。卫辄出奔鲁。郢,公子郢,卫灵公庶子。有贤名。蒯聩逃亡,灵公欲立他为嗣,他没有接受。灵公死后,南子欲立他为君,他以太子辄尚在位为由,坚决拒绝。
③听:治理。
④厎(zhǐ)豫:语自《孟子·离娄上》:“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意即得到欢乐。厎,致也。豫,悦乐也。
⑤上皇故事:语自《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六年(前201年)“尊太公为太上皇”。故事,旧例。
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语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