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末学总结了大概有三点内容,如下: 一、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知行合一」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道与行为统一起……
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末学总结了大概有三点内容,如下: 一、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知行合一」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道与行为统一起来,知行合一的重点不是「知」,也不是「行」,而在于「一」,一代表你内心的一个本源的东西,可以称作「心体」,或者良知,任何行为的给出和你的意念的产生都是由心体发出的,当你感受到心体的存在,感受到良知的存在,你就会明白你该做什么。 二、阳明先生五十岁时首次提出致良知。阳明先生说「心即理也」,心灵就是天理。任何事情的发用只要在心上做工夫就好,就是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但是人在社会中成长接受各种讯息的影响,久而久之,良知就会被蒙蔽,因此致良知的重点是在「致」上,在致上用功,首先就是要「正心」、「诚意」,只有你诚意面对事情,对自己诚意,才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在事上磨炼,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省察克制自己的私欲,才能让自己回归良知。 三、阳明先生在五十六岁出征前在天泉桥上对两位弟子钱德洪与王龙溪讲「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就是心灵有个巨大的象限,可以贯通天地宇宙,它的发作机制叫做心灵的「本体」,本体是清澈无比的存在,是超越善恶的存在,因此无善无恶。而善恶的存在是人作为主体,从自我意识出发对于事物利害关系的判断。但是存在无善无恶的本体与有善有恶的社会事实的矛盾和自我意识与自性意识的矛盾,想要打破矛盾的区隔,就需要把宇宙本体转化为自性本体,自性本体就是降生在人内在的良知,把感应良知转化为理性良知,使得人不再局限于自我意识,而能由领会证得的良知出发,基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脉络,认知出对社会整体有害的恶,开展出对社会整体有益的善,这个过程都需要藉由语言架构出各种理性的观念。想要把感性良知转化为理性良知就需要做工夫,「格物」就是「格心」,让自我意识玻璃化,阳光朗照出自性的光芒,但是如何自我意识玻璃化,就是要不断去了解自我意识是如何把自性本体遮蔽掉的,除了诚意的自我反省和做克己的工夫,也需要一位人师来点拨,精确关照内在的生命状态。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