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其后半生,孜孜不倦地到处进行讲学以宣扬自己的学说,他在受到 各种非议,甚至九死一生的情况下仍不遗余力地坚持讲学,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 将他……
王阳明在其后半生,孜孜不倦地到处进行讲学以宣扬自己的学说,他在受到 各种非议,甚至九死一生的情况下仍不遗余力地坚持讲学,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 将他的这种传道精神与孔孟相比较,由此可见,他对传道授业的执着,也正因如 此,在阳明从事讲学的时期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
致良知式教育论
王阳明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良知之学为天下人所熟知,因而他在讲学的过 程中,在第一阶段主要讲格物和致知,以此奠定其整个学说的基础,第二阶段主 要讲省察和克制的功夫,第三阶段专门讲致良知。关于知,王阳明常说 到,心之昭明灵觉处便是知,因此,知就是天理最初和最本真的状态, 是一种纯善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因而也称为良知。
致良知有两层含 义,一方面是去除人心的私欲以达到良知,即去欲存理;另一方面是从修养论的 层面来说,即达到良知的功夫。
王阳明一生都在追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因此,他在讲学的 过程中,始终以这一理念为终极目标,其讲学和对民众的教化都体现为对这一目 标的追求和守护。
此外,这一目标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为他讲学和教化的思 想和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其具体的教化活动提供了现实突破口。
在王阳明 讲学的过程中,对良知的追求,使得仁者以万物为一体的崇高理念与现实世 界可以通过良知得以沟通和连接。他讲学就是以更多的社会民众获得良知为目的, 从良知的理念出发,以致良知为手段去实现这一目标。
因材施教的授受法
在教学方式上,王阳明反对填鸭式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贵在精而不在 多,主张顺应学生本性,对知识的学习应该循序渐进。
他在《训蒙大意示教刘伯 诵》中提到,老师对学生的教导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而不是威迫体罚学生,使之接受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知识,这样不仅会破坏 师生之间的关系,还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伤害。
量力施教也是王阳明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教给学生的知识不在于数 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好坏,如果一个学生有学习两百个字的能力,只要教会 他一百个字就可以了,因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留下剩余的学习时间 去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不至于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或者掌握不牢固,并且还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寓学于乐的启蒙教育观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一向注重对主体道德意识的培养,他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 是如此,不同的是,对于成人,他多从理学角度对其进行教育,而对儿童则是注 重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倡寓学于乐的儿童教育方式。
王阳明曾在文中告诫人们要避免社会中记诵词章之习的教学方法,认为 当前社会中流行的教学方式是过量体罚式的教学:对儿童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责 罚,却不教给他们礼法;要求他们聪慧,却不对其进行启蒙培养;以各种严厉的 手段对其进行惩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
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儿童来说只是 教条的学习知识,不能将其融会贯通,也不能领会其中深刻的内涵,把儿童当做 囚犯来对待,是对儿童天性的抑制,并且师生之间也是一种仇蔻般的对 抗关系,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把学习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将老师看作是 仇人而不愿意相见。
王阳明认为,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他主张 从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情况入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儿童喜欢玩乐 的特点,顺着他们的这种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就好比树木刚开始萌芽,只要顺其 自然就能生长得很好,如果强加干扰只会破坏他的自然生长。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