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正图文编辑:马志遥 内外合一 ——王守仁的成圣之路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
撰文:徐正图文编辑:马志遥
内外合一
——王守仁的成圣之路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封爵至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是传统儒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生而不凡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先祖据传可上溯至王羲之),天赋异禀。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
年少有为
王阳明小学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即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就已经立下成圣之志。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15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
坎坷仕途
20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由于青年时期的王阳明早有文名、踌躇满志,因此泛滥于词章之学,并且喜好佛老之事,对于科举和实事并不放在心上,导致科举之路颇为坎坷。22岁时考进士不中,25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直至弘治十二年,28岁的王阳明得中二甲进士。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也没有停止对于圣贤之学的思考,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自此步入心学一途,史称龙场悟道。
事功卓著
正德十一年王守仁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攻占、剽掠各处府县。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赣县主簿战死。王守仁到任后,整治官府军队,并亲兵剿贼。王阳明常常用兵奇诡,出其不意,很快就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此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王阳明先用疑兵之计牵制叛军,拖延时间,扩充军队,继而四尺散播消息混淆敌军视听,使其进退犹豫不决。等到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即被平定。 然而平叛后朝中奸宦逼迫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征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因此王阳明急流勇退,平叛之功直到世宗即位以后才被认定。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朝廷派遣王阳明总督两广兼巡抚。叛贼对王阳明用兵之名恐惧殊甚,因此南宁叛军迅速投降。王氏集结大军,四面夹击,击溃了剩余的叛军。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求索心学
朱学词章
王阳明神思卓异,读书不拘于圣贤教诲,广阅群书,因而不但在儒学上学养深厚,兼之在词章之学上功力颇深。王是因为勤于读书,遍读经史子集,导致神思劳顿,积劳成疾,因而感叹:焉能以有限之精神为无限之虚文哉!故而在中岁舍弃词章之学,开始向心性之学用功。
与之相适应,王阳明早年深受正统朱学的影响,因此致力于格物穷理之事,便求天下之理。有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加上勤奋读书的深思劳顿,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意识到自己以及当时许多儒士深受朱子支离破碎之害。
出入佛老
由于仕途上的失意、个人兴趣、以及养疾之便,王阳明早年就对道教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学习接受道教静坐吐纳之术,养成了静坐的习惯。后又在朝政混乱,被贬之时游历佛教寺庙,颇致力于禅宗空性顿悟之学,甚至产生过出家的念头。后由于疾病和不忍割舍亲情才脱离此道。及至王阳明34岁时与陈献章弟子、当时著名的湛若水交游,开始在儒学上见到新门路,因之抛弃佛老,从此王学就开始成长起来。
求理于吾心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是其仕途的一次重大打击,同时打破了他先前的诸多认识,使之抛弃了朱学支离破碎的做法。王阳明居夷处困,不得不日夜澄思默坐以求静一。久而久之,忽而胸中洒落,于夜中大悟格物之旨,印证于五经,写下《五经臆说》。自此,王阳明始知求理于吾心,奠定了王学宗旨。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心学成就的开始。
知行合一
王阳明顿悟求理于吾心的宗旨之后,结合自己的学问事功所思所得,为了避免空疏浮泛的误解,因而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即是主张实学实事学问相辅相成,格于事,求之于心。为了达到内外合一的无欺无爱的赤子之心,王阳明要求弟子时常静坐反省,克制私欲,以求存天理去人欲,达到赤子之心。此时的王阳明开始广泛讲学,从游者甚众,名声日隆,静坐、聚会讲学也成了这一派的特点。
致良知
订立门人弟子知行合一的宗旨之后,王阳明及其弟子的学问日进,逐渐在求于心,迖于事的理路上走向成熟。王阳明总结成圣学问所得,意识到关键在于诚意二字,因而将《大学》宗旨从朱子的格物扭转到诚意上来,更偏向于《中庸》。
王阳明将诚意上溯到孟子,开始为所诚之意寻其精髓,得到致良知之旨。从此,心即理,即良知。人人皆具有良知,循良知以发用则为格物,则为知行合一,即为致良知。诚意即是求之于良知,实践良心所得即是致良知。自此内外一贯,内圣之学无所疑。
王阳明及其弟子交游从学所得甚多,因此活泼开朗,皆能随心自得,故而有了超狂入圣的说法。嘉靖六年,王阳明应弟子之请在天泉桥阐发著名的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完整地表达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和最高成就,因而称之为天泉证道。
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