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
关注我们
王阳明是一位极具文学天赋的诗人,十一岁时过金山即席创作的诗歌技惊四座。弘治六年,王阳明会试落第,李东阳戏命王阳明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持笔立就,惊得在座诸老连称为天才。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是身陷宦海,历经磨难,王阳明也没有停止过诗歌的创作。他的诗歌根据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求道诗、山水游览诗、罹难诗和哲理诗。
◆◆
求道诗
◆◆
王阳明的求道诗主要写于他的青少年时代和初入仕途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反映了王阳明在思想探索中的矛盾心理,入世的心理占据主导地位。诗歌抒发其纷繁复杂的情感世界,将耿介的个性和凛然的气概毫无掩饰地倾吐出来,极具浪漫色彩。语言上朴实、清新、自然,绝无铺陈和雕饰感。如《雨霁游龙山次五松韵二首》:
晴日须登独秀台,碧山重叠画图开。
闲心自与澄江老,逸兴谁还白发来。
潮人海门舟乱发,风临松江鹤双回。
夜凭虚阁窥星汉,殊觉诸峰近斗魁。
严光亭子胜云台,雨后高凭远目开。
乡里正须吾辈在,湖山不负此公来。
江边秋思丹枫尽,霜外缄书白雁回。
幽朔会传戈甲散,已闻南檄授渠魁。
这两首七律随兴而发,诗境开阔,时空交错,结构极具立体感。极目远望,深秋的姚城一派生机,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和寄托,抒发了对前程的无限希冀,表达出青年时期王阳明志存高远,不被击倒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再如巳未仲秋朔所作的《大伾山诗》: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端。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诗中传达出一种豪迈奋进的激情,最后四句更是可以看做是王阳明希望在仕途上大干一场的宣言书,充满着对人生,对仕途的激情。
◆◆
山水诗
◆◆
王阳明对山水诗情有独钟,山水与他,如同知己。仕途的坎坷,人生的遭际,命运的无常使得诗人身心俱疲,急需寻找释放心灵的出口,亲和自然,融会造化,寄情山水。他的足迹每到一处,总是投身自然的怀抱,在山水之中陶冶情操,深悟大自然的美妙。他总是以巨大的热情和哲人特有的目光发现山水中蕴藏的美感。如《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风回碧树秋声早,雨过丹岩夕照明。雪岭插天开玉帐,云溪环碧抱金城。悬灯夜宿茅堂精,洞鹤林僧相对清。
整首诗意象迭兴,妙语连珠,用拟人、写意的手法写出了山鸟、山花的灵性和亲和。碧树秋声、丹岩夕照、雪岭玉帐、云溪环碧,诗情画意,交相辉映。在诗人的眼里,山水是灵动的画面和性情的映照。
《山中漫兴》是王阳明和董萝石登秦望山所作。清晨急雨度林扉,余滴烟梢尚湿衣。雨水霞明桃乱吐,沿溪风暖药初肥。物情到底能容懒,世事从前顿觉非。自拟春光还自领,好谁歌咏月中归。
这首七律点出了江南雨季气候变幻,细雨空濛的春色意蕴,以及乡村田园风光的特征,表现出诗人观物的细腻和恬静的心态。同时,诗中糅入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自足适意、洒脱飘逸的烟霞情怀。
◆◆
罹难诗
◆◆
王阳明的罹难诗是他对自己时代的深刻认识,也是他百折不挠、磨砺自身的人生轨迹,高扬着一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逈。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惊风起林木,骤若波浪汹。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欢动。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厓穷尤可陟,水深尤可泳。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永。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陇。(《不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诗人对忠臣贤士的壮举十分同情和支持,对丧失人道的统治者给予了猛烈的抨击。
他用诗歌礼赞正义的伟大,鞭笞了明王朝专制和腐朽,同时也传达出为选择正义而无愧人生的志向。峰头霁雪开草阁,瀑下古松闲石房。溪鹤洞猿而无恙,春江归棹吾相将。(《岁暮》)诗句看似平静,但力透纸背的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犹如狂澜汹涌,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归耕桑田的儒者情怀。
此外,王阳明的谪旅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途中所作的诗歌表达了漂泊者的心声,是谪旅生活的自白。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天下风。(《泛海》)此诗意境开阔,气场宏大,将个体放到茫茫的宇宙中去观照,人生的磨难犹如天空的浮云,十分渺小。在月明天高的夜晚,月光如银,长风破浪,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诗人心中的儒者世界清晰显现,既有匡扶社稷的雄心,又有超然物外的心态。尽管身处逆境,却从不丧失对于真理的追求,表现了一种达观的心态。
◆◆
哲理诗
◆◆
王阳明的哲理诗是他一生自觉追求圣贤人格,弘扬圣学的写照。他的哲理诗散见于他人生各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中,但大多数集中于晚年。王阳明晚年将良知作为吟咏的对象,因此也称为良知诗。他的哲理诗贯穿着致良知的主线,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他对人性、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切体悟。他的哲理诗生动鲜明,极具灵心慧眼,在道出妙理新意的同时绝无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灵动和启迪心智的灵悟。如王阳明在南京救世时所作诗歌《与沅陵郭掌教》:
记得春眠寺阁云,松林水鹤日为群。
诸生问业冲星入,稚子拈香静夜焚。
世事暗随江草换,道情更许碧山闻。
别来点瑟还谁鼓,怅望烟花送此君。
王阳明特别重视良知的功夫,反对坐而论道。他身体力行,在道德的修养和实践上下足功夫。如通天岩讲学时的诗作《坐忘言岩问二三子》:
几日岩栖事若何?莫将佳景复虚过。
未妨云壑淹留久,终是尘寰错误多。
涧道霜风疏草木,洞门烟月挂藤萝。
不知相继来游者,还有吾侪此意么?
此诗写出了诗人的诸多感慨,除了表明自己归隐烟霞的心迹,同时告诫弟子应具有超然物外的心态。现实黑暗无道,更需把握独立的思想,坚守精神的自由。
正德六年,王阳明受命出征广西前所作的《别诸生》一诗,更是对于良知学说的高度概括。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论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握手临歧更何语?殷勤莫愧别离筵!
诗人认为自己的良知学说是传承孔子儒学的正脉,我此‘良知’两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滴骨血也。他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和比拟道出了心学的真谛,肯定了人的自主意识、个性独立和自由精神,思想价值无与伦比,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文章来源:《王阳明诗歌的人生写照及美学精神》,罗薇;编辑时有所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责编。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跟王阳明学修心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不想错过精彩分享,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顶吧!
?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跟王阳明学修心
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直达数字王阳明资源库全球共享平台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