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不一,古已有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就谈过这个问题。他认为,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
知行不一,古已有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就谈过这个问题。他认为,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人为什么会知行矛盾,说一套做一套呢?王阳明一语道破,此己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人被私心杂念迷惑,背离了天理,才会知行不一。然而,人多为普通人,怎么会没有私欲呢?王阳明表示理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意思是人须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欲恢复天理,如此,人心的良知就再无迷乱,知行方能合一。
王阳明28岁考取进士,因得罪权贵贬至贵州,却在那里悟道,后被起用,平定宸濠之乱又受封赏,官至南赣巡抚。他精通儒、道、佛学说,不仅能文,而且能武,上马治军,平定叛乱,下马问学,卓成大家,集文韬武略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既立德、立言,又能立功之人。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也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