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阳明的圣人观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理论。他的学说,破除了程朱理学僵化的圣人观对士人思想的束缚,给予普通大众成贤成圣……
前言
王阳明的圣人观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理论。他的学说,破除了程朱理学僵化的圣人观对士人思想的束缚,给予普通大众成贤成圣的信心,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人人皆具的道德良知作为道德行为准则,否定外在绝对的权威,将主动性掌握在个体自身,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提升了人们维护纲常名教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王阳明圣人观的提出,为反思当时的社会现状,为普通大众成圣,提供了一条简单直接的道路
首先,王阳明圣人观的提出,是试图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反思,希望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王阳明生活的朝代,政治腐败黑暗,宦官专权当政,学术流弊滋生,道德风俗败坏。士人们表面追求着圣贤之学,实际上却是追求功名利禄,致使圣人之学日渐晦暗,功利之心侵于士人。
王阳明对此痛心疾首,他直指问题之所在,揭露学术误人之事实,认为只有重倡圣学,才能改变这种士风日衰的现象,才能重倡士人博施济众、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王阳明心之良知是谓圣的提出,是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士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人们能够从内心去修养,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使士人重新回归到圣学的正确道路上来。
其次,王阳明圣人观的提出为普通大众成圣,提供了一条简单直接的道路,将成圣世俗化、主体化。虽然每个人才力各不相同,但是只要人们能做到心纯乎天理,去除私欲的纷扰,保存内心良知,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人们只需要在德性上下工夫,而不要去过分在意外在的知识和才能,如果专去追求外在的知识和才能是舍本逐末的。
王阳明将圣人世俗化,对圣人的要求没有了先天才力上的限制,增加了普通大众成圣的可能,把玄妙而不可及的天理拉回到人们的心中来,认为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即可致良知,简洁明快,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王阳明把圣人与愚夫愚妇同等看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愚夫愚妇的人格,改善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同时,王阳明把圣人与愚夫愚妇同等看待,因为人人皆具良知,圣人同愚夫愚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种看法在等级制度明确的封建社会,显然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这种个个人心有仲尼的思想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愚夫愚妇的人格,有可能成为对伦理纲常的违逆,甚至被用来作为反对专制制度的武器,这虽与王守仁初衷相背,但事实却无可辩驳地表明,王守仁心学的出现,是宋明理学的破坏或解体。
他的致良知学说,为普通大众找到了一条成圣成贤的道路,士人们不只是学习知识,还能注重德性修养,保持内心的纯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并且王阳明破除了程朱理学神化了的圣人观对士人思想的束缚,圣人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普通大众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圣人成为了人们可以企及、效仿的理想人格目标,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王阳明提出了世俗化的圣人观,把良知本心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却又过分强调德性,带来了消极影响
最后,王阳明基于儒家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了世俗化的圣人观,目的在于指引士人正确认识圣学之本,重新回归到圣学的道路上来。以内心良知作为成圣的出发点,重视人的价值,高扬主体精神,突出意识的能动性。
把良知本心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否定了外在的权威,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沉寂局面,有助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体价值的体现。
当然王阳明过分强调德性,忽视了知识和才能应有的价值,容易使人陷入无知的蒙昧状态,给社会发展也是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王阳明重视本心修养,还是给当时充斥着功利之见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流,为精神本体回归奠定了理论上的依据。
王阳明以内心良知作为成圣的依据,将德性作为成圣的标准,提出万物一体的仁爱原则
王阳明的圣人观思想或许离我们比较久远,但是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在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大的现实价值。首先,儒家学者强调圣人对整个社会中的典范作用,既是道德上的模范,又是治国平天下的王者。那么我们现代社会也应该需要一些道德典范,树立精神标杆,增加民族凝聚力。
其次,王阳明以内心良知作为成圣的依据,将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归于个体自身,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有助于启示人们要重视内心的修养,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一味的去学习知识而不提高道德水平。
另外,王阳明将德性作为成圣的标准,减去才力、资历上的限制,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重要启示作用。
最后,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的仁爱原则,启示我们应该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当我们以宽容仁爱的人善待别人时,也会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结
总之,王阳明圣人观的提出对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份可以借鉴的文化资源,为我们塑造理想人格提供了一个参考,我们需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内心的纯正,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王阳明的心学圣人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革新意义。王阳明将良知作为成圣的依据,以德性作为圣人的标准,将圣人世俗化、主体化,既给予普通大众成贤成圣的信心,又宣扬了人们的主体精神和独立人格,为普通大众成为圣人提供了一条简洁的道路。
同时,王阳明降低了成圣难度,圣人不再神秘化,将圣人从遥不可及的天理层面拉回到普通大众心中,推动了儒学的大众化。王阳明追求的万物一体的圣人境界,也体现了儒者身上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内容来源:《王阳明遗迹著汇考》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