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完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不仅创建了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开办学院授徒讲学,他还运用奇谋妙计,剿匪平叛,为大明朝立下了不朽之功,被后世称为……
千古完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不仅创建了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开办学院授徒讲学,他还运用奇谋妙计,剿匪平叛,为大明朝立下了不朽之功,被后世称为三不朽之人物。
王阳明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从他出生一直到去世,充满了各种神奇色彩。他生而不凡,在母腹中足足待了十四个月才降临人世间,出生前奶奶又梦到神仙送子,五岁时巧遇高僧指点,少年时又屡遇相士、老道点拨和预言,而且每每应验。
王阳明通过一生的修行,不仅精通儒释道三家之精髓,而且文武双绝,悟道后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是历史上罕见的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如此神奇的人物,真乃几百年一遇。
也许正如余秋雨所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而王阳明的出现,冥冥之中,好像上苍在百年前早已做好了安排。
据《王阳明先生全集》中的《年谱》记载,王阳明的祖上可以追溯到王羲之;而《阳明先生行状》中是把王阳明的祖上追溯到西晋的王览,总而言之,王阳明乃是琅琊王氏之后,祖上高贵的很。
王阳明的祖上初居山东琅琊,而且很多人都位极人臣,在多个朝代都曾是朝廷的的重臣,后来王羲之迁往浙江山阴,到王寿时又迁往余姚,后来王氏一族就在余姚定居了下来。后世子弟因看不惯朝廷的腐败、尔虞我诈,渐渐从官场退去,以耕读为业。
其中王寿有个五世孙叫王纲,而王纲是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曾为了躲避战乱,和母亲隐居五泄山。有一日,一位老道士夜宿其家,道士因感王纲的恭行,传授给他占卜术,并赠予奇书。
后来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了王纲,王纲军功卓著,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但不幸的是,在剿匪时被海盗所杀。王纲去世后,他的儿子王彦达誓死不做官,王彦达之子王与淮也不做官。
自王纲去世后,儿子、孙子都不做官,所以家庭收入就少了,过的很清贫。但好在王纲把道士传授给他的占卜术以及奇书都传给了后人。其中王阳明的四世高祖王与淮,不仅学习道士传授给祖上的占卜术,还到四明山和高人学习《易》,所以十分精通占卜术。
由于王与淮给人卜卦出奇的精准,所以远近之人,都求他卜卦;当时的县令听说后,也前往卜卦,但县令没有个次数,有时一天去好几次,导致王与淮特别厌恶,最后王与淮当着县令的面,把占卜之书一把火给烧了,为此得罪了县令。
得罪县令后,王与淮就隐遁到四明山的山洞里。后来朝廷征召全国奇才,县令趁机构陷,说王与淮对朝廷有敌意,所以隐遁。朝廷使者大怒,派人入山搜捕,王与淮在躲避追捕时不慎失足跌入山崖,从此落下残疾。
使者抓到王与淮后,得知他隐遁山林的实情后,就建议让他的儿子出来做官,这样他就可以不去做官,反正朝廷有令,他家要有人出来做官,所以王与淮的儿子王杰就到县学补弟子员。
当时世人都不解,王与淮的祖上虽然为了朝廷平叛,而遭海盗杀害,但都过去很久的事情了,难道他真的想着整日隐遁山林吗?家人过得十分清贫,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难道他就不想为家人改善下生活,即便不去朝廷做大官,在地方做个小官,好歹也能让家人吃饱穿暖吧。
为此,王与淮曾解释说: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也就是说,王阳明的四世高祖王与淮,并不是真心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故意让家人一贫如洗,只是他精通占卜术,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很浅薄,况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变。
在临终之时,他对儿子说,自己之所不做官的重要原因因为自己占卜过一次,遇到大有之震,最后又对儿子说了二十八字预言: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说完这句预言后,就飘然去世了。
王阳明的四世高祖预言说:自己的祖先兴盛到了极点就衰败了,现在衰败到了极点就应该复兴了。然而一定要他日后再世才能兴盛,一旦复兴必定旺盛且持久。
这句预言还真的在百年后,王阳明的身上得到了应验。王与淮有子王杰,王杰有子王伦,王伦有子王华,王华有子王阳明。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被朝廷再次启用,而且官职屡屡升迁,45岁时被提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成为手握兵权,镇守多地的巡抚大员。
担任巡抚期间,王阳明一边剿匪,一边开办学院,讲授阳明心学,恩威并用。他在职的几年内,不仅平定了盘踞山林多年的盗匪,还使得民风大变,世人向善,欣欣向荣。为了长治久安,王阳明还设置了平和、和平、崇义三个县,三个县治一直持续到如今。
48岁时,王阳明又在江西用奇谋,不等朝廷发兵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立下了不朽之功。后来王阳明把宁王的财产用之于民,替百姓们缴税,百姓为此感激不尽。为此,凡是王阳明到过的地方,百姓都自发地为王阳明立祠堂,感恩他的功劳;筹资开办学院,传播阳明心学。直到今天,全国各地,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活动,来纪念王阳明,传播弘扬他的阳明心学。
1521年,明世宗嘉靖帝即位, 论功行赏,先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又加封为新建伯,并世袭。1522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病重去世,王华去世前夕,朝廷因念王阳明的功劳至伟,特意追授王阳明之父王华、祖父王伦、曾祖父王杰都为新建伯,至此王阳明一家四世为伯爵,并代代相传。
此时,正应了王阳明四世高祖王与淮的那28字预言,王阳明因功受赏,使得整个家族贵不可言,而且这等富贵旺盛且持久,直到明朝灭亡。
如今王阳明虽已远去,但他创建的阳明心学却风靡海内外,影响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蔡元培、郭沫若、张岱年、余秋雨等,也曾认真研读过阳明心学,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蒋介石还因崇拜、纪念王阳明,于1950年, 将台湾大屯山、七星山、纱帽山、小观音山一带,原名草山的山区改名阳明山。1969年,在阳明山公园内,又建造了阳明书屋。日本明治时代的军神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心即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已经深入众人之心,并且当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创造了不菲的成绩。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
王阳明心学高扬的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初心,洒脱的胸怀,从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意义,让疲惫脆弱的内心重新获得强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围中获得内心的宁静,是修身养性的良好的指导思想。
同时,王阳明心学对个人发展,思想解放,事业、仕途的开拓进取都有着有益的启示,为此,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因此,我们必须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一生,读懂他的阳明心学,从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而在了解王阳明的一生,了解他的哲学智慧方面,莫过于读他的传记、语录故事,下方横条这套《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不仅全方面地描写了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一生,而且还有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的传习录,对知行合一、致良知给予了细致的讲解,使读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阳明心学的哲学智慧。现在做活动39元,不到一顿饭钱,有意的朋友,请点击下方横条购买。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