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明心学】中,有很多大家熟知的王阳明的名句,如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心光明等等,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破心中贼难。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
在【阳明心学】中,有很多大家熟知的王阳明的名句,如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心光明等等,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破心中贼难。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焦虑、欲望、犹豫乃心中贼也……
今天这一讲其意义非常深远,也是烨子心学的基本思想之一,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久居心中的贼,并一起驱逐这个贼,从而让我们每个人心向光明。
首先,我们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今天的主题:焦虑、欲望、犹豫三宗罪的根源都是人之执念,所谓执指的是过与不及,根本问题是内心失衡。
此执念非欲望一词可以概括,也不是焦虑、欲望、犹豫可以概括的。执念就是荷尔蒙驱使的性欲、食欲、求生欲、权力欲等人欲与一切好奇心,对未来和未知的不确定性的想象和渴求。执念就像道一样,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词汇,非一般性的语言可以概述和说明。
其次,古人喜欢用三或者九来类比说明,王阳明所说的焦虑、欲望、犹豫三个贼只是一种类比,其实心中远不止这三个贼。
就好比三人行必有我师九九八十一难指的是多人和多灾多难,绝不是具体的数字。也好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七上八下三心二意等一样,都不是具体的数字。心中贼泛指所有遮蔽良知的欲望和情绪,如贪嗔痴,如名利权色,一切过的和不及的都是贼。焦虑,就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过于担心,说到底还是对身外之物的过分追求,过度了。欲望,王阳明所说的欲望特指贪欲,因为欲望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好坏,无所谓过与不及,贪欲就是贪婪是贪得无厌,就是对物质和利益、权利的过分追求。犹豫,这个是与知行合一思想来比较的,凡是人的心与行不一致就会心生犹豫,犹豫说到底是不及,是对良知的认识不足,对格物践行得不够。所以用烨子的思想解释王阳明所说的内心三贼,其实都是内心失衡的表现,要么是过,要么是不及。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贪嗔痴三毒,也不过就是内心的过与不及,都是内心失衡的表象。
贪,对顺境的贪念,非得到不可,否则心有不甘情有不愿。这是过的表现。
嗔,对逆境的嗔恨,非对抗到底,否则心生怨恨情有不甘。这也是过的表现。
痴,对事理的不明,非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这是不及的表现。
接下来分析名利权色四俗,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过也是内心失衡的表象。
名,追求名望本身没有错,人皆有之,不过一旦过就沦为贪欲,变成了内心的贼。
利,名利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有名有利,一个道理,追求自身的利益是人之本性,没有错,可是一旦过了就演变成贪,内心又多了一个贼。
权,人对权利和权力的向往都是人性里皆有的,不奇怪。一个权字与权杖紧密相连,代表着可以控制他人和优先占有食物或者分配食物等生存物质的优先权,还是与人性息息相关。也是一个道理,只要过了就变成内心之贼,当一个人把手伸向他人碗里的时候就侵权了,对他人来说就是贼的行为。
色,好色与性本就与人吃饭排便一样正常,本就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可是你一旦吃着锅里的看着碗里的,或者红杏出墙,或者总是感觉野花总比家花香,那就越界了,这是一种过,心中之贼自然就悄悄潜入了。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