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一词最早出现于《道德经》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意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一苇以航是佛教名词 引子:……
和光同尘一词最早出现于《道德经》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意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一苇以航是佛教名词
引子:一苇渡江,江湖有多大,心之所由也!
一苇以航经常与生如逆旅同用,意为生命犹如逆行之旅,即便是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
乍一看,和光同尘与一苇以航完全是两种相悖的概念,一个要顺势而为,一个要逆流而上。一个不争,一个要争,那究竟是谁对,谁是错?
和光同尘的尘不是尘埃的尘,是尘世的尘,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同尘便是要与尘世相同,但和光同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绝大数人本就是尘,哪怕终其一生也掀不起命运的波澜,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和光同尘。
一苇以航则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意,哪怕自己渺小如沧浪水中一孤叶,也当奋勇向前,朝自己心中所想,不畏艰难困顿,勇往直前,亦如匆匆旅客,往来无数过客,皆是风景,无心留恋,只为心中所想。
一苇以航,相当于给人生做加法,人生如画,年轻时总想着在画布上多添上那么些颜色,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走过的路,所见过的人,都将是人生画布上的一抹亮眼色彩。做加法,要的就是五彩斑斓,而非一成不变;做加法,要的就是一颗逆风翱翔的心,去见没有见过的风景,去经历没有经历的人间百态,最后,总归是能得到一副自己满意的画卷。
和光同尘,是在给人生做减法,人生亦如画,与躺平摆烂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当一定年纪时就想把画布上的颜色一一抹除,抹除不代表否定过去,而是讲过去放下,舍弃无用社交,舍弃所有会扰乱心虚的事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断舍离,放下才能更接近人生想要的模样,到最后,画布上只剩下黑白两色互相交融,从而达到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不是逃避,是不争不抢,懂得满足,懂得感恩当下拥有的一切。
俗话说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在世则与普罗大众同尘,在野则与自然万物同尘。若是非要比个高低,那何故和光同尘。
所以,一苇以航与和光同尘并不相悖,只是在不同的时间线上,所做出的选择,让懵懂少年做到和光同尘难,让耄耋老叟做到一苇以航亦难。
但是有人觉得,姜子牙80岁可当丞相,为何我要随遇而安,世人皆知子牙80封相,可纵观历史子牙有几人?早慧如仲永,才气如李白,霸气如项羽,到最后也如凡尘一般,黄土罢了。
人生总归是有不一样的活法,而如今一切向钱看,我们不爱钱,我们却不能没有钱,钱是刀俎,我们皆是鱼肉;钱是一张网,我们是网内游鱼,有人挣扎着冲破了网,但我们却不敢朝着缺口,走出这张网。
这人间究竟是各种模样,让人心生向往,又让人心生绝望,人间是美丽的陷阱,我们忍不住诱惑,我们自投罗网。
纵有百转千般难,当如鲤鱼搏龙门
自是人间留不住,素心向尘以求安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