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生在世我们总是要与素质参差不齐的人打交道的,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要想独善其……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生在世我们总是要与素质参差不齐的人打交道的,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要想独善其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自己不想卷入是非,但也常常难以规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
王阳明成为人人称颂的圣贤之前,也曾遇到位高权重、惹不起的小人的主动挑衅,他巧妙运用自己的心学,总是有办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他高明的办法至今也颇为实用!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中记录了王阳明这样一句话: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铜铅之杂也。
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奇才获得世人的敬仰,但树大招风这必将遭到许多小人嫉妒暗算,其背后的艰辛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仅仅用35天就平定宁王叛乱的王阳明,让无数想发国难财的人梦想破碎了,尤其是江彬、张忠,他们是明武宗朱厚照最信任的人。他们是位高权重,得罪不起的小人,飞扬跋扈,朝廷内外,无人敢惹!
他们决定企图借明武宗朱厚照的名义,致王阳明于死地!
而他们却低估了王阳明,不知他自从龙场悟道之后,心如明镜。所有招数和策略,都真实投射到王阳明内心之中,他再也不会重演年轻时斗大太监刘谨的以卵击石之举。
他冷眼看着这些小人表演,见招拆招锦衣卫头领江彬首先出手,他派一名贴心的锦衣卫去找王阳明要宁王,王阳明知道,如果宁王被江彬等人带走,后患无穷!
这位锦衣卫见到王阳明,两个字要人!王阳明说,没有皇帝手令,谁要也不行!
锦衣卫一看王阳明态度很坚决,改口人不给,给钱!,企图用行贿之名,来构陷王阳明。
王阳明送上5两银子,并告诉锦衣卫: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廉洁之名,我没钱,也没啥本事,就会写文章,准备写文章来歌颂的你的美德!
锦衣卫一看就知道,遇到硬茬,王阳明文笔天下闻名,如果真的写一篇歌颂他和江彬的文章,可能会臭名远扬,灰溜溜的走了。又觉得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竟然告诉了王阳明大太监张忠阴谋,让王阳明早做准备!
江彬只是想发点国难财,而御马太监张忠勾结宁王的证据,可是在王阳明手里,这可是要命的事情,他派两名高级的太监去找王阳明。
这两名高级太监见到王阳明,穷凶极恶,软硬不吃,王阳明不为所动,自己亲自送宁王给张忠的政治对手张永,以恶制恶!
回来之后,把这两名太监勾结宁王的证据直接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处理!这两名宦官一看,自己的把柄在王阳明手里,只好作罢!
对于这些没有底线的恶人,不要激发他的恶性,而要反其道而行之!用利益和隐忍,让他们知道和你斗,会丧失更多利益,和你合作才是获得更多利益!当然这些方法还是要当因地制宜,谨慎使用。
后来张忠亲自去找王阳明,一样没有得逞,只有作罢!
随机而动,很多人忘记本心,这是违背王阳明心学的本质含义的。随机而动并不意味着可以不管不顾,肆意妄为,没有了道德的底线。
钱穆这样评价王阳明: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王阳明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果你还想进一步学习王阳明心学,以升华自己的心性,不妨来看看《知行合一,王阳明》。
人生多学王阳明,可以少走一段弯路,何乐而不为?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记载着许多故事,从官场故事或民间趣闻中,也能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
心里浮躁时,当遇到困境时,无论什么时候,读懂王阳明,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本人买了两套,一套自己闲暇时阅读,净化心灵,一套当礼物送给朋友,对于喜欢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王阳明是必读之物!一顿饭钱,却能带给你不同的感悟。并且能够代代相传,收集或送人朋友,都是很珍贵的!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