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物即正心是心学提升道德修养的核心主张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观点是为了在哲学上证明内在道德意识与外……
1.格物即正心是心学提升道德修养的核心主张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观点是为了在哲学上证明内在道德意识与外在道德原则的统一合一,而这一证明的最终目的则在于提出新的道德修养主张,从而在现实中真正促成道德原则的内化。
王阳明借由对《大学》经典中格物概念的注释,指出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之于正。格物的含义就是格心,就是去除意识活动中不端正的私心与念头,恢复人的道德意识与公心。
王阳明格物即是正心的修养主张是其心学思想的必然展开,心学极为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将道德主体意识视作支撑人的行为和社会原则的基础,因此要想保证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生效就必然要求人意识活动的端正,正心则心端正,心端正则行端正;身心端正,道德修养自然提高。
2.致良知的修养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心学将人心的道德意识作为理论根基,其修养方式自然重视对道德意识即所谓良知的涵养上,从而实现格物正心的目的。在心学看来,良知作为人的道德意识是人区别于万物的实质。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心学认为,良知不仅能使人在理智上分别是非善恶,同时使人在情感上好善恶恶,知善知恶和好善恶恶体现了良知是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统一。
理论上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能分清是非并且按正确的是非观行事,人的一切意识及行为都能在良知的发动下合乎道德要求,但在实际上人的私心私欲蒙蔽着人的良知,使人的良知无法正常发动。
因此,心学要求人致良知,将人的良知扩充到极致,换言之,人应当细心体察人人本有的良知,并在实际生活中涵养扩充良知,使良知充分呈现,发挥其对人心意识的引领和监督作用。
新时代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良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就是共产党人的致良知之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求全体党员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即使理想信念坚定的党员,如果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和改造,仍然有可能蜕化变质,使个人利益凌驾于全党利益,丧失作为一名党员的良知。
因此,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是久久为功,是死而后已的,每一个党员都应当在工作生活的实践中,以信仰信念和党的初心去对照和审查自己,使信仰真正成为引导党员全部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根本准则。
3.慎独反省的修养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心学修养方法除了在意识活动中常存道德原则的致良知外,还有以反思克服自身缺点为内容的慎独反省。二者一正一反代表了心学正心主张的两端。
王阳明认为,人学会自我反思和省察是人进行道德修养的基础。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人只有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才会产生提升道德修养的意愿,而人只有将目光转向自己反身而求,自责而不是责人才会发现自身的诸多问题。
王阳明指出人要无我与谦逊,敬畏之心是人能够反身而求的前提。戒惧之念无时可息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是流入恶念。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敬畏之心、戒惧之心,慎独慎微慎小。
对于内心的意识活动,尽管没人知道,仍要时刻戒惧,哪怕只是意识活动中的一念,如果是私心杂念就要尽全力加以克除,只有这样人才能改正错误与缺点,战胜自我。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其中既沉淀着心学慎独反思的精神追求,又有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活动中对心学这一思想的超越和深化。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开展自我批评,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党内自我批评时说: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习近平总书记将包括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内的党的作风视作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凝聚而成的精神财富,在全党上下推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
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自身追求,除了人民利益外党没有任何私利,因此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党将自我批评的方法进一步扩展与升华,在党组织中、在人民群众中间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工作机制,凝聚了全党的共识,增强了党的组织战斗力,实现了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团结。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从自我批评走向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中国古代心学重视个人修身完善的倾向,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实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利器,对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体党员要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