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恶之人,只是被利欲包裹了..音频:进度条00:0010:12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文 |兰川·主播 | 阿成 ?:忆故人 点击阅读原文,完成今日晚读打卡 ……
作恶之人,只是被利欲包裹了..音频:进度条00:0010:12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文 |兰川·主播 | 阿成
?:忆故人
点击阅读原文,完成今日晚读打卡
有书日签:过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王阳明不让朱厚照来,朱宸濠的杀手组织只是一个借口。唯一的理由是,朱厚照不会是一个人来,十几万大军就如漫山遍野的蝗虫,所过之处人民必定遭殃。他们仅以搜索朱宸濠余党这一堂而皇之的理由就能让无数百姓家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现在,王阳明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押着朱宸濠急速北上,在半路堵住朱厚照,让他没有理由再来南方。1519年农历九月十一,王阳明把朱宸濠等一干俘虏装进囚车,从水路出发去堵朱厚照。
张忠和许泰一路猛追,终于在广信追上王阳明,再派两位高级宦官去见王阳明,声称是奉了皇上朱厚照的圣旨,要王阳明把朱宸濠交给他们。
王阳明这次面对的不是锦衣卫,而是东厂太监。锦衣卫还有点人性,东厂全是兽性,王阳明用对付锦衣卫那套办法对付东厂太监,显然是胶柱鼓瑟。他对弟子们说,对付恶人,千万别引发他的恶性,你不能和恶人直来直去地对着干,要懂得斗争的技巧。恶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们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各位书友好,今晚我们继续共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第119至196页。请大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王阳明剿匪是否有悖仁义之道?2.致良知难在哪里?
1.杀人本是无奈之举
南赣剿匪让王阳明声名鹊起,但也招来非议。不少人认为他动用兵器杀死土匪的做法有悖孔孟仁义之道,也与他所提倡的心学背道而驰。对此,王阳明这样解释:人人都有良知,盗贼也有。但他们的良知被欲望遮蔽太久,光靠理论灌输不可能被唤醒,非用强力不行。当强力也没用的时候,就只剩下消灭了。
一个作恶的人并非心是恶的,而是被欲望驱使、被私利蒙蔽、被情绪驾驭,从而损物害人,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不放过。对这样的人,除了消灭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原以为平定了南赣土匪可以稍事休息,没想到更大的暴风雨接踵而至,那就是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这时,王阳明才意识到王琼非要他留守江西的真正目的。
2.反叛一事,由来已久
平定宁王的事情还要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那里说起。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吸取元朝覆灭的教训,认为必须要建立藩王,从而牵制中央权臣的权力,将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为了避免重蹈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的历史覆辙,他对藩王采取不列土,不领民的政策。
不列土就是藩王们没有自己的土地,不领民是说藩王们不直接管理百姓,他们只是管理王府而已。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也就是王府卫队,但不得超过一万五千人。这点人数比起帝王的正规军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藩王们即便有心造反,也没那个实力。
这一政策听上去十分完美,谁曾料想第一个破坏政策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本人。蒙古残余犯境时,朱元璋为维稳,允许边疆藩王将卫队人数增加到五万。在与蒙古残余作战时,这个数字在不时地增加。在一次次实战中,藩王们的卫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野战兵团了。
其中,被培养起来的就有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不过,在这二者之间,朱棣更有心机,不仅利用了朱权,还一举登上了皇位。朱权的后人朱宸濠一心想要为祖上一雪前耻,于是把谋权篡位当成计划二十几年的大事来办。
1519年农历六月十四,宁王朱宸濠在自己生日这天,发动叛乱。原本要前往福建平定兵变的王阳明本来对此大可不予理会,但良知告诉他,要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确保天下苍生免受战争之苦。于是,开始对宁王之乱采取以卵击石式的反击。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宁王造反是经过严密计划且有重兵扶持的,而王阳明却只能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四处征集有限的兵马来加以应对,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但这并没有妨碍王阳明在短短四十三天之内平定叛乱并活捉朱宸濠。总结起来,他成功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知己知彼,善用心计。王阳明知道朱宸濠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遇到紧急情况一定会自乱阵脚。于是他屡出险棋,让举棋不定的朱宸濠只能意气用事,作出错误决策。
第二,当机立断,绝不纵容。战场上士兵们的畏战情绪是胜利的第一大敌,深谙此理的王阳明采取极端手段振奋士气,例如借杀俘虏的机会声称杀掉的是不听指挥的士兵,这样便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也振奋了人心。
第三,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就在士兵在前方作战时,王阳明仍然有空闲时间给弟子传授心学。有人问:
用兵是不是有特定技巧?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平时就要在良知上用全功,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制力。是不是做到不动心,就可以用兵如神?当然不是。打仗需要亲身经历,就像给自己下猛药,是不得已。
王阳明不是嗜杀的狂魔,他最喜欢的还是学问,做圣贤依旧是他的唯一追求。
4.致良知难在知行不一
做圣贤的方法早在多年前已经被王阳明领悟,那就是致良知。一件事摆在眼前,做还是不做?做,为何做?如何做?不做,为何不做?如何不做?都要听从良知的召唤。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处就在于很多人知行不一,总是违背良知的教导。在王阳明看来,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就可以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只要心里想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平定宁王之后,王阳明的心学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同时,有多少人追捧就有多少人棒杀。理由是,王阳明的心学与禅宗没有二致,无非是枯禅而已,违背了儒家学说。王阳明指出自己的学说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在发现心学的妙用之前,他承认自己也很乡愿,后来按照良知为人处事,渐渐养成了狂者的胸襟,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在任何时刻都坚持真理,依照是非善恶行事,做到于心无愧。
这样的王阳明后来又经历了什么呢?他的知行合一还将带他到哪里去?明早我们继续共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第197至244页。
回复关键字人生,查看别样人生~
兰川,朴野堂堂主(puyetang),新经典(Thinkingdom)新媒体编辑,在杨无锐《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一书中负责朗读。
阿成,长岛人民广播电台主播。微信公众号:生活第八件事儿。新浪微博@阿成Alan
回复关键字:领读包,查看往期30本共读书目合辑。
点击菜单立即报名,进入有书共读社群,组队对抗惰性,每周读一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完成今日晚读签到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