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出自《大学》里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说,天下大学问之道理、门道,就在于如何让本心原有的德性敞亮起来,和广大的朋友们……
至善,出自《大学》里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说,天下大学问之道理、门道,就在于如何让本心原有的德性敞亮起来,和广大的朋友们相亲相爱,做事都能恰如其分,符合天理。这里说天理,天理不同于歪理,天理是没有善恶的,有人认为天理就一定是善良的,未必!周遭看看,春华秋实,夏荷冬藏,如果以植物凋敝作为恶的话,冬天就是恶的!而四季其实是无分善恶的,只是一种境遇,随境而转,这就是至善。 不过这个至善,一方面会引导人拼命地做自认为善良的事,以至于不能明哲保身,此为一偏;一方面呢,又会让人变得圆滑世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此都不是至善,至善是最合适的没错,但那是天理的角度,而非人为执着的结果。人在未明明德,亲民前,是没法至善的。充其量是善良。心学里一个基本体会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即理,天理就是无善无恶的,这就是对至善的翻译。 至于杀人放火,无论做什么心里都认为是对的,我想这恰恰不是至善,这是我执。因为存在一个极端的”我认为”,以至于做什么我都有理由有借口,是严重的私欲表现。真的是非对错,自己在不欺骗自己良心的情况下,是绝对可以心里有数的。关键是自己承不承认的问题。 最后讲下格物,格物并非程朱理学说的那样,见一物研究一物,天下万物如此之多,如何格得完?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对无涯,殆已!程朱理学的格物,让人一头钻进千头万绪中,钻进逐物中不能自拔。而心学讲的格物,就是格去人与物之间的那层欲望,那层我认为,还事事物物于本来面目,以至于还自己本心的本来面目—良知。至于是否需要征伐,斗争,保卫,前进,退让,奉献,格杀,追逐,等等,全交给良知,良知自然知善知恶,去致良知即可。 一句话,至善需要自己悟真,明明德,亲民。否则那就不是至善,是自己认为的至善,有可能是极大的私欲!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