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专门讲美学的理论,但是儒学和道家学说都有关于美学的论述。《论语》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孔子在……
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专门讲美学的理论,但是儒学和道家学说都有关于美学的论述。《论语》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表里合一,恰到好处。
然而这只是初步的基础理论。儒学关于美的最高理论,应该是《大学》中说的:止于至善。
关于止于至善的止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来众说纷纭。
止,最开始是模拟人的脚趾创造的象形字,指脚和足。后来引申为人的足迹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有停止,边界的意思。这个引申的含义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大学》说的止于至善,不能解释为停止在至善的最高境界。前文说了,止的本意是脚,后来引申为人的脚到达的地方。所以《大学》中说的止于至善,是达到最善良的境界。
这就完了吗?
到达了最善良的境界之后,就应该像武侠中的独孤九剑那样天下无敌手的孤独终老吗?
不是的。
从整体上来说,到达最善良的境界只是第一步。只是普通人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圣人应该怎么样?从逻辑上讲,他应该返回《大学》三宗旨的第一步:明明德。也就是要去彰显他已经到达的那个至善的最高境界,然后以此为标准,为百姓谋福利,也就是亲民。
必须说明的是,达到至善,再返回明明德,这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从至善本身的含义来说,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能达到的最美的境界。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就是他认为他们那个社会下能达到的最美的境界。桃花源是一个根据人生理想幻想出来的美好社会,是至善的。而在现实社会中,圣人也应该致力于让百姓过上梦中的桃花源的生活。
所以说,至善就是至美。至美的生活就是我们追求的生活,是我们不愿意放弃的幸福生活。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至善至美的生活会被更进步的生活所代替。因此,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不断在循环往替的。
哲学为我们建立生活的模型。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来了要干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哲学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思考清楚了之后,我们该怎么做?是像哲学家一样陷入无限的思考,还是停留在我们最向往的美好生活中,过快乐的日子?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一辈子苦思冥想呢?
所以,美学是哲学的最高境界。运用哲学提供的生活模型,建立美好的现实生活,并且不断地去充实这美好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止于至善,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对人生的理解,追求个人认为最美好的生活。比如李白,他愿意浪迹天涯去写诗,他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住在一个小山村里欣赏菊花和夕阳,这就是不同的个性造就的不同的人生。这两种人生都是至美的。
也有很壮烈的。比如古代那些慷慨赴死的英雄,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道德良知在驱使他们去做他们应该做的最壮美的事,他们的止是永远的停止脚步,但是他们的英雄行为将光照千秋。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