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图说》是由明代大儒湛若水的重要作品。 甘泉石像碑石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紫云书院说明。 衡山甘泉石像碑石 受老师陈献章影响……
《心性图说》是由明代大儒湛若水的重要作品。
甘泉石像碑石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紫云书院说明。
衡山甘泉石像碑石
受老师陈献章影响,湛若水有衡山情结,他曾三次前往。湛若水在《衡山不远》说到:尧舜应不远,美墙即躬逢。宇宙应不远,万里方寸同。衡山应不远,见之悠然中。即此不远心,大道立可通。八极周瞬息,何必骑苍龙?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湛若水来南岳文定书院讲学,随后又于附近买地筑宅,号甘泉精舍,后称为甘泉书院。湖南武陵人蒋信是湛若水的学生,作有《甘泉精舍记》。1935年,创办于长沙的湖南私立岳云中学,向衡山县财政、教育两局租得甘泉书院遗址,建岳云中学南岳分校。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将其加以修茸,辟为岳云校友楼,并重修甘泉亭,内置湛若水门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图说》全文。
岳云中学大门。(图:增城湛甘泉文化促进会。)
甘泉亭。(图:增城湛甘泉文化促进会。)
解读湛若水的《心性图说》
心性图。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事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译文】
性,是天地万物所共有的根本;宇宙浑然一体,都以同一个气为基础;所谓心,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性的作用,是心的本能,心和性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用谷来打个比喻,谷内在具有生机而未萌发,未萌发因而生机浑然一体不能看见。到谷内在的生机萌发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心都萌发了,仁、义、礼、智从此有区分了,所以叫做四端。所谓端,即开始,是良心发现的开始。因此,开始时就要保持恭敬,用警惕谨慎、唯恐有失去的态度涵养内心的中正,中正树立后和气生发,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从此通达,而安守本位、化育万物的动力不是来自外在的。因此,安守本位、化育万物并非刻意增加什么,全是心性的本能。终极的恭敬,只是让开始时的恭敬永不停息的结果。问:为什么用小圈?答:因为心没有不贯通的。为什么用大圈?答:因为心没有不包含的。包含和贯通实际上是不能割裂的,因此所谓心,在外包含着天地万物,而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中和外实际上是不能分割的,天地没有内外之分,心也没有内外之分,以上都是竭力陈说而已。因此,只说内在的才是本心,而把‘心’看作是存在于天地万事之外,那么把这种说法中的‘心’称为狭隘的心也实在牵强。
【解读】
北宋大儒周敦颐曾画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加以解释,对后世影响很大。湛若水也以图简明扼要地概括自己的心学思想,是为心性图,并作《心性图说》加以解释。心性图可以说是甘泉心学的绪论。如果说周敦颐的太极图、《太极图说》构建了儒家的宇宙论及突出了人为天地立心,那么湛若水的心性图、《心性图说》即是构建儒家道德宇宙本体论,并对作为道德及认识主体的人怎样为天地立心作出解释。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经过北宋程颢、南宋陆九渊、明代陈白沙的发展,到明代湛若水、王阳明那里才开花结果。
湛若水的心学和王阳明的心学是明代心学的两大派别,虽然两人的学说都认同心即理,有许多共通点,不过也有不少区别。湛若水所说的心是包含又贯穿天地万物的大心,在客观性上说,是宇宙之心——宇宙的意志、万物的本体;在主观性上说,能够体认天理、认识万物。
王阳明所说的心是指胸腔内的方寸之心,万事万物的意义都不能离开人心。意是心之所发,物是意之所在,王阳明因而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他看来,无需在事物上求理而只需要致自己的良知即可。在王阳明自己身上,致良知包含了太多东西,然而王阳明对致良知的难度估计不足,后学更是大都看轻易了,造成明末心学流弊。
王阳明曾批评湛若水的随处体认之说是求之于外,而湛若水指出王阳明是外天地万事以为心。从心性图看来,心是万物的本体,是没有内外的。两人对心的理解不同,导致对学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别。甘泉心学比阳明心学更适合一般学子,更避免走偏,先后师事王湛两家的王纯甫的例子有代表性。王纯甫,名道,字纯甫,号顺渠,初学于王阳明,怀疑王阳明致良知说,认为是执一而废百,后师事湛若水。
从学问之道的角度来看,心包万物,要求人们要泛观博览;心贯万物,则要求人们要去融会贯通。学问之道的根本在于心性,所以不能不求发明本心。因此,湛若水心性图的学问之道包含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和朱熹的返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甘泉石像碑石拓片。
可以通过查看历史信息看往期内容。
本公众号支持:百度王阳明吧、湛若水吧,大心学微信群,阳明心学1群(QQ群)、阳明心学2群(QQ群)
小编的网上书摊 http://shop.kongfz.com/128873/
欢迎分享心得(推送投稿不代表小编立场),或提供相关资料!
投稿分享、推广合作,联系QQ:70982104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