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传习录正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知行合一。因为绝大多数人可能误解了这句话,或者说没有完全的去理解知行合一。我们通常理解的是,不但要知道道理,行为也该一……
进入传习录正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知行合一。因为绝大多数人可能误解了这句话,或者说没有完全的去理解知行合一。我们通常理解的是,不但要知道道理,行为也该一致。那么这么去理解也是可以的,因为都是好的。但是阳明先生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要告诫世人知道和行为是要匹配的。如果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那么多年,就总结出这个来,那当时应该是要被人嘲笑的。因为这说的属于是废话,为什么说这么去理解,等于是废话呢?因为你要去思考一下你现在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之而来的,你不可能什么都不知,然后去行动的那是机器人。然后还要去告诫要如此,那不等于是废话吗?就好比你知道你饿了,所以你要去吃饭。然后这是一个圣人悟道十多年义正言辞的告诉你,饿了就要去吃饭,那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那可能有人要问了,那不对呀,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
知行合一是我们知道了好的道理,就要去做,不要表里不一,学到了知识也要去行动,不要光说不做。所以这里我们去看一个现象,明天的天气预报说气温达到了零下一度,很冷。所以我们知道了要多穿一点,这是常识。但张三特别抗冻,他不觉得冷,他觉得穿一件短袖就可以了。那问张三是按照他知道的常识,穿上厚衣厚裤嘛,那可能会把自己热死。所以你觉得是好的,我不一定觉得是好的,我觉得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公认的是好的,也不一定是符合我的。还有就是为什么说知道了就要去做,这也是一句废话。因为知道了肯定是行动过的,没行动过的是因为不知道。那么可能有人又有疑问了,说那不对啊,很多人都是嘴里面说着怎么去做梳理着计划却很懒不去行动。难道他不知道吗?所以在这里就要引出杨明先生说的心境里,你的意思就是规律原则,而心就是具备这个理的。
原则规律是不可拆分的。比如你知道如何创业,说起来头头是道,回头想想是因为没有资本去做。那你知道如何去获取资本吗?
因为资本和方法是创业中必要的因素,在这个规律之中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然行动不了了,因此你若知就必行,你若行就必知。所以明明先生要表达的是,执行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告诫我们要达到执行的状态。不是说了解了之后,然后去行动。所以按照明明先生的意思是知和行是一体的,而知行是由心产生的。不是从外界听到或者看到的,而产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符合规律的。就是阳明先生是儒家学派的,所以他相信我们的心是至善的,而阻碍我们心本体发展的则是私欲。所以为了能让我们的心一直处于一个执行状态,明明先生提出致知良知结合起来就是知行合一,
要达到至善,则要在知行上附加良知,也就是去除私欲。这才是阳明先生要表达的知行合一。那说到这个私欲,我们再多说一点,在中国哲学里面去除私欲,基本上是家家都要提的。有人说,私欲不也是进步的要素吗?如果都没了私欲怎么进步呢?这又是一个误区,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你的私欲得到了完全释放吗?我们人类有一样东西叫做规矩,法律这个东西就是控制着你的私欲的。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人类也没有了道德约束,完全让人类释放私欲,你还会觉得带来的是进步吗?
带来的只会是毁灭,那全世界都默契的制定了这么一个规则,就是为了控制人类私欲的底线。所以私欲能带来发展,实属无知之谈。若一个发展是建立在私欲之上,那迎来的也只会是失败和毁灭。发展是需求,而不是私欲,此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现在的信息来源太多,知识来源也很广泛,这的确方便了我们,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反面它会造成我们形成快餐式的知识,带来的结果就是知识的体量很大,但却很浮空。外界的环境稍微有一点风,它就会随处飘摇。所以我们要在这种知识获取的环境中多去思考,让我们的知识变得沉重一点,他才能真正属于你。
那么今天就讲这么多,我们下期传习录正文再见。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