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汉语词汇,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
知行合一,汉语词汇,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摘自网络
小编基本不认同以上观点。那么,什么是知行合一呢?我们不妨简单推理一下:
1、问:人的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比如,你的吃喝拉撒睡行为是由谁决定的?
答:当然是由人自己决定。
2、问:是由人的四肢还是大脑决定的?
答:当然是由大脑决定的。
3、问:更准确地说,是由人的大脑中产生的意识决定的吧?
答:是。
4、问:那么,人的意识是否可以被化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意识,一个是不决定人们行为的意识。
答:可以这样划分。
假设:我们把决定人们行为的意识称之为——知,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知和行其实就是合一的,即:有什么样的知,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反之亦然,有什么样的行,就会有什么样知。
也就是说,知和行的关系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一样——有什么样母鸡,就会有什么样的小鸡;反之亦然,有什么样的小鸡,就会有什么样的母鸡。至少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如此。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知行合一的定义了,即:知行合一就是人们的知和行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有什么样的行,就会有什么样的知。知就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意识。
一、知行合一的规律性
知行合一就是人们的知和行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规律。
比如,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就是存在着这样的规律:
一般情况下,因为好人就是有好的知意识(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所以,有什么样好知的人就一定会做什么样的好事(行为);反之亦然,某人做了一件什么样好事(行为),那么,由此就可以反映——这个人就会有什么样好的知意识(思想、道德品质)。
同样,一般情况下,因为坏人就是有坏的知意识(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所以,有什么样坏思想人就会做什么样的坏事;反之亦然,某人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坏事,那么,由此就可以反映——这个人就会有什么样坏思想——坏知。
二、知行合一的科学性
什么是科学?
子一哲学认为,因为自然教科书的观点都是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所以,科学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
知行合一简单、具体地讲就是:因为你是好人,所以你会做好事。因为你做了好事,所以,你就是好人;反过来也是这样——因为你是坏人,所以你会做坏事。因为你做了坏事,所以,你就是坏人。
大家是否充分认可以上观点——至少绝大多数的人是充分认可以上观点的。
所以,知行合一就是被人们充分认可的观点,就是科学的观点,就是科学。
三、知行合一的真理性
什么是真理?
子一哲学认为,真理就是能决定人们行为的意识。
知行合一的真理性就表现在:因为知行合一是人们最被认可的观点,所以,这个科学知识就常常被人们转化为能决定行为的意识,即真理意识,进而,这个真理就会指导、决定人们的行为。
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好人就是具有好意识的人。
根据知行合一规律,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好人就必须要经常做好事。
于是知行合一科学就转化成了真理去指导我们的行为,即:不断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多做好事——从而培养孩子成为具有好意识的人,从而成为一个好人。
再比如,罪犯在屡次做同样的案件(行为)时,难免就会知行合一——有什么样的意识,从而做出什么样的相同的行为。警察在破案的时候,就会根据知行合一的规律,得出知行合一的真理,从而指导、指引警察做出以下行为——并案处理。
再比如在我们选拔干部的时候,我们要择优录取,选其中好的人,根据知行合一规律我们可以知道,经常做好事的人就是具有好意识的好人——这就是德,政绩好的人就是有才干的人——这就是才。根据知行合一规律我们又可以知道,选拔这样德、才兼备的干部就一定会,或最可能会干出德、才兼备的政绩来。因此知行合一规律就转化为了我们党的意识、党的真理来指导我们选拔干部的行为,这个行为就是: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到我们领导集体中。
四、知行合一的规律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关系和区别
宋代苏轼有一篇很科学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行合一这座大山其实也是如此,横看是一个景,侧看又是一个景,而俯瞰呢,就又是一个景。
知行合一的规律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区别就在于:
从客观上来讲,知行合一就是一个规律,就是一个客观存在,就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从主观上来讲,知行合一就是客观存在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而成为了一种(科学)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来讲,知行合一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而成为真理。
知行合一的规律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关系是:
因为知行合一是规律性的观点,所以就能成为被人们充分认可的科学观点,因为是科学观点,所以人们就愿意把它作为真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