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应该都听过传习录这本书,但是没有读过,或者说读完的人很少。再或者说读懂的人很少。因为这本书的知识体量太大了,它要涉及到四书以及心学和理学等等。所以你如……
很多同学应该都听过传习录这本书,但是没有读过,或者说读完的人很少。再或者说读懂的人很少。因为这本书的知识体量太大了,它要涉及到四书以及心学和理学等等。所以你如果没有对四书特别熟悉,对心学和理学也不明白的话,那读起来就是比较麻烦的。那么我说起来也是比较麻烦的,但是我尽量给大家说的简单明了点,但是不能够完全的涉及到权益,还望各位谅解。
进入正文首先看到的就是阳明先生的妹夫,也是他最得意的徒弟徐爱记录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三段是徐爱记录自己对老师的仰慕之情,就不做翻译和解释了。我们这里只解释这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先生于大学中的格物等说法,一直是以旧本为准。
但这旧本正是先入门,认为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学术背景,大学是四书之一,是朱熹从礼记中抽离出来的。
那大学里面的三纲: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那朱熹认为亲民是错的,应该改为新民。所以这里指的仙如就是朱熹、程颐/程颢等人。但是王阳明却认为亲明是对的。那因为徐爱不懂,所以到这里徐爱就问了,在亲明这句话,朱熹认为应该写成新民。而后面的文章中正好有作新民的文字相呼应,应该算是有所依据的。但是先生却认为旧本才是对的,请问老师是否也有所依据呢?
首先我们这里去看朱熹为什么认为新民才对。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就是我们本身是具备良知的,但有的时候却会被蒙蔽。但良知虽然被蒙蔽,但一直存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所以需要经常的去重启,擦亮我们的良知。在亲明就是清近,爱护于民。而朱熹认为的新民,他的意思是格旧迎新,意思是我们把自己的良知擦亮后,再去帮助人民。
大量良知。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是先自我修身,之后,在齐家、治国、平天下。那这也就是新民。而学院则是看到大学里面的第二章,他提到了做新民一词。所以问的老师是否也有依据,那阳明先生回答的大概的意思就是在康诰里面的作新民是殷商旧地的民众,来周朝做新民这两个新的含义不同,怎么能够作为凭证呢?
接着阳明先生说,所以后面的作新民和在亲民本来就不是一个意思。在亲民要结合下文治国平天下来看,只有待民如子,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被称之为父母官。况且亲就是爱护自己的亲人。然后由近到远再去爱护人民形成的仁,如果没有亲,又怎么会有仁。所以亲民本来就包含着教养,如果换成新民反而就跑偏了。那这就是一个简短的一个学术争论。那把这个提出来也就是给各位指导。
传习录这本书它涉及到其他的学术书籍有很多,它需要你去耐心的寻读。那后面涉及到学术争论的问题,我们就一语带过了,主要还是说为为人处事上的内容,以便各位更好的吸收。再看这里需要问的说,知道止于至善,就有了人生的志向。
原文,在这各位可以暂停看一下。那朱熹认为这就是事物都有其定力,可这与老师的说法正好是相悖的。那王阳明回答说,如果到事事物物上去寻求至善,那就跑到真意之外了。而至善本来就是新的本体。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张三看到楼下有一位拾荒者,衣不蔽体,瑟瑟发抖,突发怜悯之心,于是送去了衣物粮食。可次日发现此人却行了偷盗之事,于是大骂此人欺骗了自己的善良,觉得自己不应该帮助他。那张三的膳只是针对看到了一位可怜之人这件事情而出发的不是有本质的善心发出的。
就好比我们看见面前有肮脏之物,使我们不顺心,然后去把它打扫干净。所以这种善是增加了私欲的,不是本性的善。所以当另外一个事物产生的时候,原先的善也就会产生变质。那接着徐爱又问,如果至善只在心里求,恐怕对天下之事就没法穷尽了。王阳明回答说,心即是理,天底下还有心外之物吗?那徐爱接着又问,比如侍奉父亲的孝,侍奉君上的忠,与朋友交往的信等等,这些道理恐怕不能只在心里却不去体察吧。
王阳明听后叹了一口气,说,这一说法已经蒙蔽世人很久了,比如你侍奉父亲,难道还要先去学习一下孝的道理吗?那以此类推,而这一切只在乎心,就是你只要此心没有被蒙蔽,就是天理。不需要添加额外的一分。以这种天理之心,对待父亲就是孝。再以此类推。
所以只要在去人欲存天理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这里的意思就是我们过多的去在乎外界的形式,而忽略了自己的心最本质的东西。打个比方,一家公司效益不好,于是到处学习,可老板学习时一心只想着自己如何成功,却从来没有想过给顾客带去什么样的价值啊,换取等同的价值。也没有想过给员工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换来疼痛的价值。那本质的东西不做好,一切都是短暂徒劳。再比如我们学习知识,如果听到一句话就开始反驳,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本性,到头来也会只学的浮躁,无时无用。因此回归本性,一切慢慢就会水到渠成。而回归本性的第一步就是去除私欲。那借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一句台词,就是让事情回归到原有的样子。那因为篇幅的原因,下文我们下期再见。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