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心学!心理学!知与行》已经与大家分享了心学和心理学中的知行关系,用最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就是道理谁都懂,就看做不做,这也很符合我们在日常工……
上一篇《心学!心理学!知与行》已经与大家分享了心学和心理学中的知行关系,用最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就是道理谁都懂,就看做不做,这也很符合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但是这并非知行合一的本质,它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如果说孔子最喜爱赞赏的弟子是颜回,那么王阳明对应的就是徐爱了。徐爱也曾问过知行合一是不是就是知道以后去做就可以了,王阳明予以纠正并讲出了真正的含义。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回事。这段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那为什么说知和行就是一个事呢?
心学的教科书《传习录》中涉及知行合一的解释主要是举一些例子,比如看到好看的就自然喜欢,闻到臭的就自然讨厌,知和行是自然顺承的关系,中间是不需要进行思考的,如果是知道要孝顺父母再去做对应的事情就不叫知行合一了。
这种解释方式或许在中国古代还能使用,但是在我们看来总感觉缺点东西,说服力也没有那么强,其实中华传统文化很多都是这样,不讲清楚原因,更多的是让人去做。因此笔者还是引入了科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用现代化的思维模式去探索知行合一。
第一层——生存本能。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用于生存的技能。王阳明所说的好看就喜欢、恶臭就讨厌与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一个意思,这就是人的本能,本能当然不需要思考,做就可以了,所以第一层的知行合一可以说所有人都做到了。
第二层——条件反射。这与上一条刚好相对,本能是非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比如巴甫洛夫研究的狗听到铃声流口水那个实验,而对我们更有意义的方面包括肌肉记忆、一心二用等,好比优秀的运动员打球是不需要用大脑思考就能规划出最佳运球路线、一个十年以上驾龄的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做其他事情一样。如果我们长期从事一件事情,那么在这一点上其实也就相当于达到知行合一了。
第三层——良好习惯。除了上面讲的生存本能和长时间养成的技能,剩下的就是更高级的行为模式了,即良好的习惯,这其中既有学习、运动等个人行为,又包含情感、社交等所有社会行为。如果在这些方面都能内化形成正确而持久的行为,个人认为就是知行合一的境界。比如拿学习举例子,笔者有个数学学神同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当年初中放寒暑假,大多数人想的是要好好放松一下,但是这位学神从假期第一天开始就自己翻看大学的数学辞海,这就是知行合一!运动也是,如果我们坚持规律慢跑几年,以后就会自动按时跑步。社会行为也一样,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形成习惯以后就是知行合一的状态了。
虽然知行本是一体,但是要想形成条件反射或养成良好习惯,个人认为最开始的知行分离是必要的,我们还是要先知道再去做,所以上一篇《心学!心理学!知与行》讲的是知行合一的初阶,经过较长时间之后,由量变转化成了质变,知行才能由分转合,合二为一。《孟子》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也认为人人皆可成圣,就是因为知行合一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只是圣人在所有方面都是知行合一,我们普通人只是在少数方面做到了而已。
笔者将知行合一用现代的相关知识分成三个阶段只是方便朋友们去理解,事实上以个人经验来说就一句话——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仅供参考),工作的时间好好工作,业余时间问问自己的本心干什么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然后坚持去做,陪亲人朋友的时候就好好享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长此以往,自然就可以知行合一了。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