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盼望的,不用正当方法得到的,不接受;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它,不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还怎么能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也保持仁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感悟】
致良知
读这一章让我想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4.1>中提到过,行仁是要有本钱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能量都不可或缺。知行合一对于孔子和王阳明这样的圣哲是一以贯之地行仁和致良知;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就是用心完成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努力实现每一个小愿望;通过日常生活的磨练,同样也可以成仁,就像日本的匠人一样。
王蒙老师提到,孔子的标准要做到实在是太难了,操作性不强。我以为这也是在问:坚不可摧的信仰从何而来?对于不是生而知之的人,从苦难中学习似乎是必须的。人生苦难重重,在苦难中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才是打磨信仰的关键。一旦搭上信仰,似乎也很难仅仅从逻辑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也许这就是深藏在荣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里的秘密吧。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蒙:《天下归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4.南怀瑾:《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